咸丰四年,曾国藩认真总结靖港战役惨败的教训后,再次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西征军在城陵矶展开殊死一搏。
为了这场正名之战,曾国藩日夜操练湘军将士。虽然军饷紧张,人心难聚,曾国藩可谓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战争有所准备,就等于胜券操守一半。这场殊死之战,除了心中存有的报国之志,曾国藩还有着个人想法,那就是在咸丰帝面前以表忠心,得到皇帝赞赏。
功夫不负有心人,湘军与太平天国西征军开战不久,西征军猛将曾天养直冲湘军主将怀塔步,万般没想到,为曾天养屡立奇功的坐骑在此时竟然成了自己性命的终结。冲杀途中,曾天养坐骑不慎中枪撅倒,曾天养惨死在乱枪之下。军中无将,部队必散,曾天养死了,西征军群龙无首,无心再与湘军作战,败退武昌。
湘军因此一战,士气大增,斗志旺盛,趁此良机水陆并进。没有想到的是,太平军竟然留下不谙战事的文官黄再兴和国宗石凤魁据守武昌。他们一看湘军来势凶猛,自己束手无策,立刻落荒而逃。曾国藩得知主将怀塔步直取占领武昌,甚是喜悦,急忙奏报咸丰帝,以此邀功请赏。
其实,就在曾国藩大胜太平军没几天的时间,咸丰帝就收到湖广总督的奏报。“太平军全面溃败,我湘军已攻克武昌,取得大胜,特奏报皇上。”、
咸丰帝拿着奏报,既惊喜又纳闷,“弱弱的地方武装,竟能如此勇猛,直取武昌重镇?”自己虽然得知这一消息,但没接到曾国藩真实奏报,心里总是留着一道坎。
咸丰帝每天苦等曾国藩奏报,几天时间寝食难安,但又不能显示自己焦急模样。六天后,曾国藩捷报从天而降。
咸丰帝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此时喜不胜言,未加思索,便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拿起御笔批示:“武昌果真克服,朕感慰实深,获此大胜,殊非意料所及。”
咸丰帝是个不会掩饰的人,在朝上大赞曾国藩,“一介书生,竟能如此神勇,率部抗击太平军,真乃旷世奇才,能得到曾国藩这样骁勇之将,真是朕的洪福啊。”
有人受表扬,有人就嫉妒。有人看一面,有人就看另一面。毫无政治心机的咸丰帝,并没有思忖过多,或许是平掉太平军期待已久,甚是欢喜。亦或,咸丰帝真是没有考虑过多,也没有这个脑筋。
在朝上,一位军机大臣谏言,“臣等觉得此事未必是好事。古语云,福兮祸之所倚靠,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介匹夫,能平掉太平军,也实属不易。但匹夫居乡,振臂一呼,真能响应万人。何况曾国藩是汉人,得势之后或许比太平军更为厉害。恳请朕三思。”
咸丰帝听了那位军机大臣的话,自己心里打起转转。一只乌鸦正掠过,惊鸿一叫,让咸丰帝背后发凉。一向心里装不下事的咸丰帝,这下更是心中的疙瘩。
咸丰帝自己一个人在屋内踱来踱去,他心中不得不想起那位军机大臣的忠告。“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实属不易,可见忠贞之心。但他毕竟是汉人出身,并非八旗子弟,一旦自己得势,羽翼一丰,必成尾大不掉之势,到那个时候真是为时已晚,后悔都来不及。”
命已下,何有撤回之理?咸丰帝真是又恨又悔啊。就在咸丰帝茶不思饭不想的时候,御史沈葆桢呈上一份奏折,里面写到,“闻报武昌克复,湘勇骁猛异常,着实可嘉,臣以为应使湘勇乘胜东下,直捣金陵,一鼓作气,贼匪不难顷日荡平。”
咸丰帝拿着奏折如获珍宝,自己正愁怎么撤回曾国藩任命,这次时机正好来了。既不失信,也正好表示信任。
于是,咸丰帝紧急下谕:“要求曾国藩暂不去湖北任职,趁机灭掉太平军,以消心中后患。”曾国藩接到咸丰帝的上谕,心里凉了半截。自知邀功之后得人嫉妒,咸丰帝根本不信任自己,遭到猜忌,自己心中极度悲伤和无奈。
从此之后,咸丰帝好不容易得到的骁勇之将,就因此对朝廷处处谨慎,时怀戒备之心。咸丰帝至此还在津津乐道,得意自己的聪明之举,真是令人如此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