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带着姜烟走的时候, 那座紫禁城还未建成。
可那个明黄色的身影却驻足在那片土地上,与修建的宫殿一样,在慢慢完成自己的野望。
“皇上会完成得很好。”郑和有这个自信。
“什么?”姜烟走得着急,而郑和说这话的时候也没有用太大的声音, 她有些没听清。
十四岁的郑和正式风华正茂的年纪。
眉眼锐利, 与后世大多数人对宦官的形象截然不同。
腰间挂着一把长剑, 披风烈烈随风而动。
周围幻境随之变成了江苏的港口。
“皇上会带领大明走向更好的未来, 而我的任务, 就是让大明的威名和皇上的仁慈传到更远的地方。”郑和与姜烟并肩而行, 扶着剑柄,唇畔带着自信的笑容。
“走,带你去祭拜妈祖。”
今日,不仅刘家港热闹, 妈祖庙亦是欢庆。
在郑和带领着即将远航的众人祭拜过妈祖后, 在江苏的刘家港下海出港。
整个船队有一百十七艘帆船。
这些船,是由苏州、江西和浙江等地的造船厂建造。
船队的前方,是一艘舵杆便有十一米长的宝船。
仅大船的长度就有一百十多米。
宽度更是达到了近六十米。
宝船的巨大,姜烟站在船边惊叹于工匠的技术精湛。
在宝船的周围, 还有马船、粮船、战船等等。
整支船队的规模巨大,简直超乎姜烟的想象。
她知道郑和下西洋耗费的白银无数,壮举惊人。
可没想到光是船队就让人叹为观止。
百姓们围在港口前探着脖子观望。
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孩子指着前方的宝船连连尖叫。
随着的船队就要远行的船员与家人遥相挥手道别, 背着行囊踏上木板进入各种船只中。
郑和与负责出港的官员见礼道别后, 站在宝船的前方。
一侧,是广袤无垠的大海。
一侧, 是喧闹的百姓,是人间的悲欢分离。
郑和看向身后,那里是繁华的大明。
“我很快会回来的。”郑和看着那些人。
尽管里面没有他的亲人, 也没有他的友人。
可郑和知道。
在遥远的北平,皇上会挂念着他。
等待着他的回来。
“期待吗?姜姑娘。”郑和问姜烟。
姜烟就站在他身边。
港口的海风吹着她的裙摆,海水江崖纹好似活了过来,与大海在呼应着。
随着人员都登船完毕,郑和站在港口,朝着那些来送自己的官员们抱拳拱手,随后走到船只前方,拔出腰间长剑,目光坚定,喝道:“出发!”
船队缓缓离开港口,港口上欢呼震天,时不时就能听见“平安”的祝福传来。
浩浩荡荡的船队迎着朝阳奔赴大海。
在港口的人们看着,等船队末尾的船只化作海面上的一个小黑点。
姜烟站在郑和身边,眼睛都不够看。
因为这周围不会有人看到她,她也影响不到任何人。
宝船宽阔巨大,站在上面姜烟甚至感觉不到船只在大海中的摇晃。
姜烟提着裙子,在船上跑来跑去。
从左边看看拱卫在宝船周围的其他船只,从右边又能看到海鸥飞过。
不仅如此,行至海中央的时候,姜烟甚至还看到了海豚从海面跃出。
“那是懒妇鱼。”郑和走到她身边,看到海豚后,也露出笑意:“很俏皮的家伙。”
“懒妇鱼?”姜烟有些吃惊。
这是海豚的古称?
“相传用这种鱼制作的灯油,在歌舞游戏的时候亮如白昼,在做家务的时候就会晦暗不明。”郑和笑道:“所以叫它‘懒妇鱼’。”
姜烟听得震惊又觉得有点在常理之中。
古代的中国人对“实用”的要求简直开拓到了只要见过,又真实存在的东西。
要么能说出用途,要么就是好不好吃。
姜烟忍不住打趣:“那肯定是海豚肉不好吃。不然不会记载说做灯油的。”
郑和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又对姜烟说:“那这一路你能看到的就多了。我还在海上见过足有两只小舟大小的鱼,追着黑白色的大鱼。两种鱼时常同时出现,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是更大的那条鱼追着黑白的鱼。”
姜烟听了郑和的描述,扶着船舷笑个不停。
她大概知道郑和说的是什么了。
那应该是海洋街溜子虎鲸和座头鲸。
姜烟把虎鲸和座头鲸打架的原因说了之后,郑和也明显愣住,继而笑道:“那姑娘口中的座头鲸竟然还是位绿林好汉!”
只是笑了没多久,郑和看着头顶的积云,说:“风暴要来了。”
在大海上,不会永远都阳光明媚。
还有说来就来的暴风雨。
有经验的老舵手把控着船舵,纵然面对这样的风浪,宝船也都行驶得十分稳当。
风浪凶猛,时不时就有船队其他船只的消息传来。
郑和就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