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宰牛(1 / 2)

刘牧之本来没啥人生规划和目标,就想着好好种田,苟活过乱世。

如果乱世结束他还活着,就等到武德五年,平民百姓也能够“投牒自试”参加科举考试,他再出来参加科举。

至于为何偏偏要等到武德五年,而不是在大业年间。

原因很简单,武德五年才正式颁布法令,平民百姓能够自行参加科举考试。隋朝时科举不是定期举行,只有皇帝下令才会举行,也不允许“投牒自试”,只有拥有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才能参加科举。

无论是不定期举行,还是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都和刘牧之这种平头百姓没啥关系。他这种平头百姓到哪去寻找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五品以上可都算是大官,品阶不低了,一郡太守一般也就四品官,只有少部分太守才是三品官。

孙安祖几人的出现让刘牧之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造反,看到另一条出路,刘牧之的心思立即活跃起来。

孙安祖等人需要一个老大,刘牧之需要一条出路,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刘牧之心下既已打定主意,便不再犹豫,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承蒙诸位抬爱,我愿意带领诸位举大事。”

孙安祖见刘牧之答应,七上八下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刘牧之和孙安祖商量了一会如何举大事,时间将要临近午时,刘牧之道:“今年发生大水患,田地荒芜,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诸位,只有一点黍米可供各位充饥。”

刘牧之说着,突然想到什么,走出门,喊来刘七,轻声吩咐了一句。

“什么,阿郎,好端端的,为何要把牛杀了。”刘七大惊失色,不解地嘟囔了几句,“杀了牛还怎么种地啊!”

“不种地了,以后都不种了。”刘牧之料想他这辈子大概都不可能再种地,果断的说道。

他想得很清楚:造反失败,人直接没了。造反成功,怎么也能割据一方,也不可能再种地了。所以无论成败,这地都是没法种了。

刘七不明白这些,迟迟不敢动作。刘牧之坚持己见,看了刘七一眼,刘七拗不过刘牧之,只得同意。

孙安祖几人也来帮忙,众人忙活半天,将牛肉切割完毕。刘牧之又取出两坛黄酒,加上刚炮制好的牛肉,总算有了招待客人的菜肴。

众人饱餐一顿过后,孙安祖问道:“刘郎,你觉得我等能不能成事。”

“当然能成。”刘牧之不假思索,“先帝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天下百姓本来并不认同先帝,是先帝崇尚节俭,轻徭薄税,励精图治,统一南北,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这才认同先帝。

然而,如今陛下却横征暴敛,奢侈无度,可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如果陛下不思悔改,灭亡之日指日可待。”

刘牧之小啜一口,继续说道:“如今天灾不断,我等都要活不下去了,陛下不赈济灾民,与民休息,反而怒而兴兵,远征辽东,怎么可能成功。”

“听闻主上把天下所有的府兵集中辽东,总共有百万之众,应该不至于失败。”孙安祖有一点疑惑,不知刘牧之为何会这样认为。

就算不知道征辽最终结果,刘牧之也不认为征辽能成。

打战又不是人多一定赢,要是人多一定赢直接比谁人多就行了,还打什么战。

80万对60万的那场,不就是人少的赢了。

有时候,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但是饭量一定大。不能同心同德,戮力同心,共同作战的结果就是人多力量不一定强,需要的后勤却不会减少。

无论是杨广本人,还是手下的将领,都没有指挥113万大军的经验,也没有让113万大军协同作战的能力。更严重的是,之前的百万大军都是虚称,就杨广的百万大军是实打实的113万,杨广和底下将领不但没有经验,也无法参照其他人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虽有百万之众,能够发挥的实力并不强,需要的粮草却不会减少,怎么想都是亏成狗的举措。

刘牧之虽然知道是这个道理,但害怕孙安祖无法理解,只能说得简单一点。

“先帝在时,国力强盛,尚且只能让高句丽表面臣服,而无法直接攻取辽东。现在主上滥用民力,挥霍无度,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国力日渐衰落,且不识兵略,昏庸无道,远远比不上先帝,怎么可能攻取辽东。”

老子英明神武,国力强盛都无法奈何高句丽,儿子连老子都比不过,还想让高句丽臣服?

这个说法浅显易懂,让人更容易接受。

果不其然,听到刘牧之的说辞,孙安祖几人连连点头称赞。

刘牧之咽下一片牛肉,神采奕奕,自顾自说道。

“大业以来,因为徭役,百姓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连年疲于奔命,始终无法稳定下来耕种土地,而官府的赋税有增无减,百姓的负担日益增大,生存压力日益加重,天下百姓苦徭役久已。”

“只要有人率先举大事,天下百姓必定云集而景从。”

事实上也是这样,王薄率先举事,很多活不下去百姓就自发往长白山集中,没几年功夫,长白山举事的规模就从几十上百人发展到十余万人。

比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