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风起长安> 480. 大唐秋色(二十四)无意的考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80. 大唐秋色(二十四)无意的考察(1 / 2)

东方云刚跟李治商议完修造寺庙之事,甘露殿内,皇帝李世民正一面翻看最新呈上来的奏章,一面听李恪奏报雍州刺史府近来的政务。

李恪奏已经报完了,李世民却没留心,依旧心不在焉的翻阅着奏章,其实李恪奏报了什么,他根本就没听进去,当然也没看进去面前的奏章写了什么。李恪等了好久也不见皇帝有所指示,小心的试探着:“父皇,父皇,父……”

李世民这才意识到自己走神了,略显尴尬的放下奏章,对李恪报以不好意思的一笑,温柔的问道:“说完了?还有别的吗?”

李恪不知该回答是好,明明已经奏完半天了,可是父皇还是问有没有什么要说的,说有吧,确实没有可说的了,说没有吧,又怕皇帝下不来台,所以李恪微微一笑,没有回话。

不知为什么,李世民感觉自己近来总是心不在焉,像此刻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化解此刻的尴尬,李世民赶紧搜罗话题,边想边说:“朕并非有意走神,这个……这个,最近有一件棘手的人事,实在没想好该任命谁,正好你在,也来参详参详,并州都督府长史现在出缺,朕想选一位合适的人赴任。”

听了皇帝的话,李恪的第一反应不是长史的人选该提名谁,而是问题中蕴含着的圣眷和信任,这么重要的人事任免,事关军国大事,父皇当面能咨询自己的意见,足见父皇对自己的重视,要知道,这种级别的人事任免,只有政事堂宰相或是参知政事级别的重臣才有资格参与讨论,就算是坏事之前的太子和李泰圣眷最隆时,也很少能参与这种级别重臣的任命讨论中。

李恪心中一阵得意,看来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单单从这一点来说已超过了太子和老四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储君有望啊,至少说明在父皇心中自己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了,想到了这里,李恪无限感怀,也充满了希望,不枉自己这几年的谋划啊。

当然了,父皇虽然看重,但该谦虚还是要谦虚的,得意时不可忘形,这一点上李恪是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正值关键时刻,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李恪虽然心中得意,表面上却故意装作略有些惶恐,回话也是以退为进:“九弟现任并州都督,儿臣认为,是不是该征询下九弟的意思?”

李世民一摆手:“智奴那边你不要有顾虑,更不必担心他多想,朕咨询你,他断然不会有所非议的,你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一听父皇这么说,李恪不再谦虚:“并州乃是我大唐龙兴之地,北扼胡地,拱卫关中,实在是要紧之所,九弟在京中,都督府长史实际上代行都督事,所以需要一位有威望资历老的老将坐镇,儿臣认为,丘行恭堪当此任。”

李世民表情突然一变,饶有兴趣的问:“这个丘行恭跟侯君集交情匪浅啊,侯君集谋反,你推荐他,不怕旁人说闲话吗?”

李恪躬身说道:“父皇让儿臣提的是并州都督长史的人选,儿臣所虑者,唯以谁能堪当此任,并未虑及谁与侯君集关系好不好。”他说的诚挚恳切,目光灼灼,一副坦荡无私的架势。

李世民心中十分赞许,还是老三好啊,不存私心,不念旧恶,一心为朝廷,光凭这样的心思,凭这份肚量胸怀就比李承乾和李泰强多了,但想归想,李世民表面上只是微微点头,表情也依然如故,只淡淡说了句:“好,……嗯。”

李恪本以为父皇会好好夸赞自己,但没想到父皇竟只不冷不热的说了个好字,心里颇有些失落,暗道真搞不清楚这老头子是怎么想的,但转念一想,有夸奖总比没夸奖要强,便讪讪的低下了头,沉默不语。

李世民又看了李恪半晌,想了想,想说几句,但话到嘴边却收住了,只淡淡的说:“你下去吧。”

李恪心有不甘的走出甘露殿,走出了很远,心里仍旧琢磨着刚才跟父皇的对话,竟没注意有个人快步迎面而来。

“三哥。”来人主动跟李恪打起了招呼。

李恪这才注意,来人竟是李治。

李恪原本对这个弟弟有几分好感,因为李治为人厚道,是个老实人,在李恪眼中,李治还是个没心机的大男孩,好弟弟。

可是几个月来,两人前后几次在皇帝面前不其然的相遇,先是齐州李祐一案,后有太子谋反案发,这两件事都是李恪谋划很久,都是计划好了事发后要主动出面替兄弟求情的,可每次都是李治出来搅局。

李祐之案事发时,李恪还差点被李治抢了先手,只不过虽然那次是李恪先向父皇提出饶恕李祐,但李治不仅随即赶到,而且一通哭诉,哭的真切感人,连李恪都差点被李治感动了,单纯从感情的角度讲,那一次李治留给父皇的印象显然比李恪更深。

唐代人文小趣事之(九)安禄山姓安吗?尉迟敬德是汉人吗?经过南北朝的汉人胡化、胡人汉化的反复后,到了唐代,民族融合整体维持了胡人汉化的趋势。《文史通考》记载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曷(he读河)、穆为昭武九姓;另一个版本的昭武九姓是《新唐书》记载的版本,为康、安、曹、何、石、米、火寻、戍地、史;总之这些姓氏都是以胡人以部族为姓。在九姓中,康和安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