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辽之梦游天下> 第426章 历史君王的猜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6章 历史君王的猜忌(3 / 3)

前事,太宗优容谢之,面加慰劳。如此对待边将,边将权威何从而立!

自此,河朔无宁岁,备受战乱之苦,直到真宗时订立澶渊之盟才算结束这种局面。而其肇始,即是收回边将的回图贩易权。

要之,太宗时期,基本实现了统一,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事业大有发展,政治上大致沿袭了太祖时期的政策,使整个社会依然呈现出向前发展的势头。但是,太宗改变了太祖的边防政策,在军事方面处置失措,因继位问题而造成的统治危机又使太宗急于建功立业,提高威望。汲汲于皇位的巩固和传授,因此接连贸然北征,屡遭大败,不仅丧失了军事优势,而且引发了财政危机,从而开始形成积弱积贫之局面。可以说,对于北宋社会的发展,太宗是功过参半的。

太宗之为人

如果说,在功业方面,太宗还可以说是功过参半的话,那么,在为人方面,太宗则应是颇受非议的。

1、多疑的性格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积虑,太宗终于得遂登上皇位之愿。也许因其得来不易,太宗即位后,用主要精力防范内变,因而形成多疑的毛病。太宗有一段名言:“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一般以为内患指民众起义,但实在是指朝廷内部的变乱从而危及皇权。这段话充分反映出太宗对于内患的忡忡忧心,道出了他全心全意防范内部、确保皇位的用心。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太宗的多疑就是必然的了。被称为宋代第一良将的曹彬,太宗疑其得军心而罢其枢密使之职。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太宗立其子元侃为太子,京师之人见太子,喜跃日“真社稷之主也。”太宗闻知,召定策立太子的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寇准回答说:“陛下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太宗才释然。

这只是两个典型事例。连亲生儿子也要怀疑,更遑论他人了。因多疑,太宗施政有两大特点,一是事必躬亲,大权独揽,二是任人唯亲。据《宋史》,太宗一朝,相不久任,尤其是“金匮之盟”出现后,更换更加频繁,这不能不说是与太宗的猜疑心理有关。

太宗信用幕府亲信,探事者横行,也不能说与多疑心理无关。所以日本学者认为,太宗是宋代君主独裁体制的创始者。口头上高倡黄老之学,实际上却疑心重重,这就是太宗性格的内外两面。

2、好色的品性

太宗的多疑是比较明显的,但说他好色,则或有疑义的。

赵恒

《随手杂录》载,太宗朝,武程乞放宫人三百人,太宗对执政说:“宫中无此数。”执政请以狂妄罪之,太宗释而不问。《长编》,系之淳化四年(993年)。由此事看,似乎太宗不留意女色,宫中简约。但是,至道三年(997年)五月,太宗刚驾崩,真宗即位不久,就对辅臣说:“宫中嫔御颇多,幽闭可悯,朕已令择给事岁深者放出之。”相隔不过四年,说法却大相径庭。既然嫔御都甚多,宫人之多则更不在话下了。真宗的话戳穿了太宗宫人少的鬼话。

《默记》所载强买青州女子事,又载南唐后主的小周后每入宫则被太宗留数日之事。《烬余录》载太宗灭北汉收其妃嫔事,太宗挑花蕊夫人事,均可证太宗好色为不假。关于小周后事,宋人画有《熙陵幸小周后图》,至清代尚存,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清人王士祯《带经堂集》均有记载,足见太宗好色之事,宋代已有定评。

太宗多疑、好色,其豁达、俭约必不能如太祖,其刚愎自用则又必过于太祖,此乃势之必然,无足怪矣。其帝位既系抢夺而来,不敬兄嫂,迫死弟、侄,于孝道有亏,自在当然之中,于此不再多言。

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并起,割据风行,生民涂炭,战乱不息。历二百年而至宋初,太祖奋起,赵普辅之,削方镇之权,除禁兵之患,建法立制,统一大业有成,太平之基已奠。

太宗继之而起,,本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完成统一大业,而且完善法制,攘却外敌,开赵宋兴旺之基业。但是,太宗处心积虑夺得帝位,皇位继承之谜造成统治的危机,一直像阴影笼罩于太宗时期。

在此阴影之下,太宗心理压力甚重,急于建威树望,关注于防范内患,结果是军事行动屡败,威望终未能立;内患频作,德昭、廷美,必迫死而后安。至政治大计,竟未遑多顾,多仅能循太祖之政而行。是以太宗时期,虽则经济、文化均有发展,然积贫积弱之势已萌,终不能臻于治,而给有宋后世带来莫大危害。

真宗继起,虽则于消除皇权危机基本成功,然又好大喜功,大演天书下降之闹剧,致北宋积贫积弱之势越演越烈。以此而言,太宗朝实乃转折时期。太宗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