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爱卿,还有其他事情吗?没什么事的话就退朝吧,快些去忙自己的事才是正道。”龙椅上身披黄袍的中年男人看着殿外,初升的朝阳将外面的白玉石阶染成淡黄色,和大殿的颜色交相辉映,甚是好看。
“这景色倒是和她的性子很是相像呢,不知她是否会喜欢,不如哪天叫她一起来这里看看。”男人心里想着,眼神逐渐随着思绪飘向了远方。
阶下文武百官看到皇帝这副样子,不由得有些进退两难,只得一动不动地拿着笏板继续呆呆地站着。虽说这位皇帝更喜欢实干而非殿议,所以确实不那么勤于朝政。但尽管如此,以前也会认真听取每一位朝臣的发言。
可自从半月前,皇帝每日上朝便总是走神,好在之前没什么大事,偶尔错过几个人倒也没什么,可今日这留到最后的确实是件大事,但又没人敢说话打断皇帝现在的思绪,就陷入了现在这样尴尬的局面。
“咦,诸位爱卿怎么还在这里,既有事为何又不直说,可是什么难言之隐?”男人在龙椅上疑惑地问着下面依旧站得整整齐齐的众臣,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在走神,台下百官此时也不敢再去拆皇帝的台,只好顺着话头向下说。
“陛下,此事确实有些麻烦,若臣等下面的话不够恰当,还望陛下恕罪。”为了不让尴尬的气氛持续下去,台下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的文官中,站在左侧一列队首的一位老者站了出来,向着皇帝拜了一拜后,终于开口说话打破了这种尴尬。
“哦,原来是王首辅,你我合作已有二十余年,朕何曾因为议论国事而生气过?这倒显得你我君臣二人间生分了,王首辅就尽管直言吧,无妨无妨。”
虽然皇帝表现的很是豁达,但聪明人显然都不会把这事当真,能做到首辅之位的王大人自然也不例外,听到皇帝的话后,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手举笏板,又对着龙椅上的人恭恭敬敬地又行了一礼,才开口说话。
“说正事之前,臣倒是要先恭喜陛下。”
“哦?朕倒是想听听,这喜从何而来?”
“自然是恭喜陛下,大宁江山必将千秋万代。”王首辅虽然年事已高,但说话时却中气十足,短短一句话却始终萦绕在殿中众人的心头,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只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同心协力,还是其心各异。
“这说法又是从何而来?首辅可不要是因为什么天象龟卜之说而有了这样的想法啊。”
“自然不是,既然千秋万代,必然得能薪火相传才是。微臣要恭喜的,正是恭喜陛下,太子实乃人中龙凤,必能传承大业。”
“呵,看来你们今天想说的事情,就是和太子有关了。”
“是,望陛下恕罪。”
“臣民进言,何罪之有,有话直说便是。”
“是。陛下先前将春闱之事交由太子负责,近几月来太子确实尽心尽力,但又不独断专行,从善如流,将前期的各项安排处理得井井有条,太子在这个年纪能做到这样,真是常人难以企及,陛下真是好福气啊,不像我那些不肖子孙……”
“行了行了,差不多就可以了,我自己的儿子什么水平我难道不清楚吗?有话就快点之说,别在那里拐弯抹角的。”
“是老臣多言了,那臣就直说了,太子殿下虽然在前期的安排上相当老练,但对于考试内容的想法和调整,恕老臣直言,有些思虑不周了,不利于大宁王朝之稳定啊。”
见到一人之下的首辅已经主动提起这件事,想要进言的群臣显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胆量,一时间殿内变得吵闹起来,直到一直默默立侍在皇帝身边的太监重重地咳了一声,才让殿中重归安宁。
于此同时,首辅身后的礼部侍郎站了出来,“首辅**远瞩,深谋远虑,所思远极,微臣才疏学浅,只能看到眼下的危险。不过毕竟此为臣所负责之事,陛下与首辅大人不妨让臣将这事先讲明白,再交由陛下定夺。”
“那何侍郎就请讲吧。”
“前些日子臣等礼部官员与太子殿下一同商议今年春闱试题内容,太子殿下在看过往年试题后觉得这些题目‘有失偏颇’,说书籍在当世乃昂贵之物,若‘明经’‘进士’这类考校考生读书广度的题目,对寒门学士并不公平,违背了太祖皇帝设立科举的目的,于是竟想要大量增加以往很少提及的‘明法’‘明算’的内容。”
这番话和近日内心的纠结,又挑动了殿内诸多礼部官员的内心,一个个又蠢蠢欲动。不过最终,这些踌躇的目光汇聚到了一处,一位站在文官列第五排,白发苍苍的老者,老人有些蹒跚地走出队列,缓缓地朝皇帝行礼。
“冯老学士免礼,既有事要说,那些虚礼就不必了。”
“谢陛下,依老臣拙见,‘明法’乃酷吏**之道,学子只需以此为戒,而不必过多涉猎;增加‘明算’则更是荒唐,现如今的算学已足够朝中政务,只有商贾这等小道才更需要算学,而春闱尽是我朝之凤毛麟角的儒生,竟反需要向这等旁门左道学习,岂非不伦不类,倒行逆施,破坏礼乐之举?”
“哦?竟有如此严重?前些日子朕见太子做这件事一直兴致勃勃,便以为没有什么差错,也就没有过多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