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北朝曾让人潜伏民间门,时刻准备生乱,也因为耶律隆进自己都已投降,那些人大部分投降。少部分被燕云百姓怀疑检举而被抓。
至此燕云大定,人心归附,书颖准备在燕云过年。她已得到消息,北方生女真大部分被剿灭,只有零星的人遁入极北森林。
明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在东北分地域军垦,然后进一步分地权到军人头上。分地权给个人时,他们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免其田赋。但他们死了后,儿孙就要交田赋了。
因为北面土地广阔,内地还要组织迁移失地流民和苦不堪言的佃户闯关东开荒,也将给予五年免田赋。除了军籍人士的地界之外,在关东将多年秉持谁开垦,地权就属于谁的政策。
这个时期,流民问题(失地农民)虽然得到一定的缓解,可仍然存在。原来的厢军要裁军就面临很多人失地又失业的情况,这个政策出来,可以缓解大部分矛盾。
书颖与总参的人讨论分军人功勋田的办法,说到底是治理新疆域的办法。要想在新的疆域中真正站稳脚跟,采用的法律和关内肯定不一样。
书颖觉得要按照在军籍的军人的军衔、从军年限、战功(军功彰)三个方面设计成一定的公式。
军衔不包括士兵是四等十二级: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基础分到的田亩数为:元帅(1000亩);大将(700亩)、上将(500亩)、中将(400亩)、少将(320亩);大校(260亩)、上校(200亩)、中校(150亩)、少校(100亩);上尉(80亩)、中尉(70亩)、少尉(60亩)。
士兵衔的基本田亩数为:列兵40亩、上等兵41亩,以此类推。
参军年限考量:将校级每多一年参军年限,多分5亩,尉级多一年则多分2亩。士兵则每多一年多分1亩。
战功考量(东北战场上一个军功彰):将校级一等功100亩、二等功50亩、三等功30亩;士兵一等功50亩、二等功30亩、三等功20亩。
比如:一个在东北战场立了一等功的从军三年的下士,可以分到93亩地。立一等功的士兵多半已经牺牲,把所得土地记在他的长子名下(无子有女的为女儿继承),他的长子成丁之后仍可以免税20年。
比如:从军两年(普遍有两年)参战的上等兵在没有别的功劳时分到基础的40亩地,这是军功田,到他老死前,都是免田赋的,他个人在军籍时也不用交人丁税,退伍后名下若无别的田就只交人丁税。
传给他儿子则采用摊丁入亩的方式计率,需缴纳十税一的税,若无其它田产不另交人头税,但是从事商业活动,不免除商业税收。
书颖这样解释后,王逸飞却紧蹙着眉头,书颖奇道:“这有不妥之处,子聿不妨直言。”
王逸飞道:“我不是对这个分地等级方式有意见,可是北伐一战有我等在军籍的人的功劳,可是朝中、地方官员也用了力,如组织民夫运粮,贡献地方赋税。如果没有地方赋税的财力,哪打得起北伐的大仗?”
书颖点头:“你言之有理。不过没有关系,关东地广人稀,就算加上文官来分地,他们只要能派人去开荒,他们也拥有分地权。
不包括草原和山地森林,朕估计不包括原京西道、北漠草原和原始森林,东北就有一亿五千万的肥沃黑土地。就算有四十万将士和两万实职官吏要分地,拿出一半黑土地就够分了。”
王逸飞不禁瞪大眼睛:“有这么多?!”
书颖轻笑:“不然呢?我们花这么大的代价打仗只为了爽一下?打仗也不爽吧?北地冬季苦寒,但是资源极其丰富。现在我们在西北推广棉花,纺织业空前发达,百姓在冬天不会冻死。
汉人可以去种小麦和东北水稻,羌族人可以去经营牧场。其实官员们也未必会为了几百亩的地就移民去东北,朕还怕都没有人耕种想转卖。
因为流民去关东也能分到自己的地,大家分到的地暂时还不好卖,不过这是以后的事。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种不了地而不要土地产权的。”
王逸飞道:“官员们公务繁忙,肯定是没有时间门去东北自己的土地上的,不如皇上诏告天下官员平等对待文武的政策,以安人心。在军籍人士分地完成一个阶段后,他们可以派出自己的儿子自费去东北在垦荒军团的协助下分地,可以认一认地方。”
书颖沉吟一下,道:“那就一起出具《关东土地大纲》,不论文、武、汉、羌的分地权利均在大纲文件内。他们能看到文件里公平的政策也就放心了,想必还能激励他们向东北进取的积极性。
第一阶段是军垦,让我朝在关东立足;第二阶段分给各级文官;第三阶段将流民迁移到关东;第四阶段,我国在籍的无地的齐民纳税户(手工业者、服务业者),按人头每人30亩肥田或40亩中田。黑土地也没有瘦田。
朕是女子,就男女平等。这一次已婚配的妇女拥有平等分地权,若是和离,她有权将其田地产权带走,夫家无权剥夺。还未嫁人的纳税女子分到田产,其父母无权剥夺她的田产给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