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东坡先生的最后时光(大结局前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东坡先生的最后时光(大结局前情)(1 / 2)

于是,苏东坡好好地打扫了一下家里的卫生,添置了一些桌椅板凳,当然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们自发捐献的,他抖擞精神,开始正式的开馆教书。

很快苏东坡就有一个很惊奇的发现:其实啊,他收到的学生,不论年龄大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且只有两样东西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对,就是基础差,客观一点说,是零基础。

这是苏东坡生平第一次教零基础的学生,过去的学生像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陈师道、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这些学生的特点就是基础特别好,特别扎实,属于那种一点就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起来容易,教起来开心,教起来让人感觉到有满满的成就感。而现在。。。。。。。。。。。。。。

但是,这样的问题根本就难不倒苏东坡。在苏东坡的心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这些学生,苏东坡不会也绝对不可能放弃他们。

学生在读书时发现了雪这个字,于是就跑去问苏东坡:“雪是什么呀?”

可现实情况是,这里是海南。如果说昆明是四季如春,那里几乎见不到雪花;那么海南则地处热带,一年四季就好比一直是夏天,怎么可能会有雪花呢?学生都从来没有看到过雪花,又该如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雪花呢?

打比方?讲述《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说这雪花是撒盐空中差可拟,然后稍稍做一个铺垫,浓墨重彩地讲讲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未若柳絮因风起。可这样做,学生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别忘了,他们零基础啊。

既然如此,那么,讲讲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学生们恐怕也不会懂。

那该怎么办呢?这时的苏东坡灵光乍现。对了!就讲讲打油诗!紧接着,他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江天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通俗易懂,经过苏东坡更加通俗易懂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雪。原来,只有中原或者说北方才常常下雪,原来,到了冬天才会下雪,原来,南方很少下雪或者是基本上不下雪。

给学生们讲清楚什么是雪之后,苏东坡先生开始了拓展:他告诉学生,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告诉学生前任宰相王安石笔下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他告诉学生雪花的样子“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他告诉学生终南山的雪是什么样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幕寒。”学生们纷纷陶醉在苏老师的课堂中。

一个学生说出了他心中的愿望:“我长大了,一定要去祖国大陆看一看,尤其要亲身体验一下,下雪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我也有这种想法,我也想去大陆看一看,去听一听枫桥的钟声,看一看大漠的孤烟。”

苏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很好。学而优则仕,你们可以通过读书,走科举这条路,到内地去做官,这样的话,你们就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你们的老师我一样,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身行万里半天下)。当然,就算走不出去,大家也不要气馁,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直在海南生活,也挺好。有椰子树、有好吃的生蚝,大米一年能够成熟三次,这不也挺好的?最后,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

“老师的话,我记住了。学生会记一辈子的!”

“我也记住了。”学生们纷纷回应他。

那好,大家一起跟着我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其中有一个叫姜唐佐的学生,苏东坡发现了他的文学天赋,他经常向苏东坡请教文章写作技巧,苏东坡也对他尽心尽力的辅导。一次,东坡先生打趣地对姜唐佐说:“你恐怕要成为这海南岛上第一个举人,不过,就怕老夫没有福气,撒手归西,看不到那一天喽。”“老师,别这么说。您的身体硬朗得很。”

一语成谶。苏东坡去世后第二年,姜唐佐中举。他成为了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举人,打破了海南岛历史上没有举人的天荒。而放眼整个宋代,海南一共出了十二个进士,苏东坡在海南率先办学,传播文化知识,功不可没。因而,苏东坡对于海南的贡献,不亚于孔圣人对于整个中国的贡献。直到现在,海南还保留着许许多多以东坡来命名的名胜古迹,比如说,东坡书院(现在成为当地中学),再比如说东坡井。

说到这东坡井,不得不说,苏东坡这个人做好事做得很彻底。前面我们讲到,当地村民中有许多人得了痢疾,苏东坡用草药把他们的病治好之后,认真思考,仔细探索,发现造成当地居民患有痢疾的罪魁祸首是不干净的河水,他把这一发现告知村民,并且用他所掌握的知识,知道百姓打井。很快,他发现了一处泉眼,他告诉村民们,在这个位置一直向下挖,就能喷涌出甘甜的井水,村民们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去做,果然打出了井,从此,当地人再也不用喝苦涩而又不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