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唐凌对唐婉芸的评价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其中固然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唐婉芸的文武双全。
以安义辅为首的第四军团,并不知道叛军的统帅是唐婉芸,接到上官秀传来的命令后,第四军团绕过上京,挺入安郡,主动迎接叛军。
叛军并不想与第四军团硬碰硬的对战,确切的说,叛军是不想被第四军团拖在安郡,打算绕行过去。叛军的动向,被暗旗的探子打探得一清二楚,通过暗旗提供的情报,安义辅已然察觉到叛军的意图。
他没有率军去阻击叛军,这么做,等于是被叛军牵着鼻子走,东奔西跑,最终只会导致全军将士疲惫不堪。
他选择的战术是,逼着叛军主力,必须来与己方打这一仗。他的战术便是,直取御镇。
御镇是风国的第二大城,也是风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即便在叛军占领御镇之前,御镇已然成了空壳,但御镇在风国的地位和意义摆在那里。
一旦御镇被贞郡军攻陷,对于唐钰朝廷的威望和经济复苏的政策而言,都是个无比致命的打击。
所以贞郡军要攻占御镇,叛军主力必须得前去营救,没有别的选择。
果然。安义辅的策略生效,得知第四军团逼近御镇的消息后,二十万的叛军主力放弃了绕行过去的计划,直奔第四军团而来。
双方的交战不可避免,于御镇西部的平原地带爆发。
这是贞郡军与川郡叛军的一场正面交锋。
双方的战斗由清晨展开,叛军人多势众,主动发起了进攻,贞郡军以寡敌众,但在气势上,一点也不弱于叛军。贞郡军一个军团,迎着叛军的两个军团,反攻了上去。
双方的阵列逆向推进,很快便进入到彼此的射程之内。叛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贞郡军则是在火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战斗开始后,双方火力上的差距立刻显露出来。
可以说叛军两个军团的火炮加到一起,都没有贞郡军一个军团的火炮多,交战当中,叛军的火炮固然不时把炮弹打进贞郡军的阵营里,但与贞郡军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贞郡
军阵营后方的火炮阵地,一层叠着一层,每一层的火炮都将近两百门,层与层之间相距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进攻时,上千门的火炮一同开火,而且是不间断的持续性射击。
若是在高空向下鸟瞰的话,便会发现贞郡军的炮击如同手术刀似的,把叛军的前军阵营横切割成一块块,在被切开的地方,叛军根本就顶不上去,完全被贞郡军的炮火所覆盖。
后方的火炮把敌军阵营切割开,就算是在总兵力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贞郡军的前军将士所面对的敌军,也永远比己方的兵力要少,在双方交战中心这个最主要也最关键的局部战场,贞郡军始终保持着以多打少的局面。
这就是贞郡军在不断的征战当中累积出来的实力经验,以优势的火力,切割敌军,然后再进行逐一击破。
说起来很简单,可其中的学问多了去了,此战法即讲究步兵的排兵布阵,也讲究炮兵的排兵布阵,同时还讲究步、炮两个兵种的协调作战能力,之间能否有效的配合到一起。
步兵在向前推进的同时,炮兵也要跟上推进,一旦脱节,炮兵的推进速度慢了,或者步兵的推进速度过快,贞郡军后方火炮的火力很可能会打进己方自己的阵营内。
当时没有对讲机那么先进的通讯设备,步炮之间的协调,完全靠实战和训练时经验的累积,靠两大兵种之间培养的默契。
在火力上,贞郡军无疑是优于叛军的,在战术理念和实战经验上,贞郡军也都远优于叛军,贞郡军的这几大优势,把叛军兵力上的优势消解得荡然无存,纵观整场战局,完全看不出来叛军是在以多打少,更像是在以寡敌众,被贞郡军的推进逼迫得连连后撤。
对于贞郡军作战之凶狠,唐婉芸是深有体会,当年贞郡军还没有使用火器的时候,就是骁勇善战的虎狼之师,现在全军都装备了火器,更是如虎添翼,锐不可当。
此次国战,贞郡军敢于孤军深入,直插宁南的西南部,穿透七八个郡,险些把宁南横向打穿,不是宁南人不会打仗,也不是宁南人不敢与贞郡军交战,而是贞郡军太强悍,宁
南军根本抵挡不住。
面对着高歌猛进,节节推进的贞郡军,唐婉芸的脸上倒是没有丝毫的惊慌之色,周围的将官们都已汗如雨下,而她还是胸有成竹,稳如泰山。
她不慌不忙地向身旁的两名副将点点头。
很快,两只信炮腾空,高空中乍现出两团红色的火焰。随着信炮的号令,驻守御镇的三万多叛军冲杀出来,他们可不是奔贞郡军的主力阵营去的,而是斜插贞郡军的后方,直取贞郡军后方的炮兵阵地。
如果说贞郡军是只猛虎的话,火炮就是贞郡军的四爪,若是后方的火炮阵地沦陷,不仅贞郡军的切割战术无法展开,而且还将面临着两面受敌,被敌军夹击的局面。
听闻叛军前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