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陛下因何造反> 第644章 无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4章 无题(1 / 3)

朱由检的话算是让李邦华彻底放下心来。只取消士绅特权,均分士绅田地,仍允许士绅参加吏考做官,虽然对士绅们有很大影响,但从长远看来,影响并非想象中的大。

田地没了,但商铺工坊生意还在,士绅们可以通过经商赚钱。而且相对种地来说,做生意赚钱来的更快。而对广大百姓,对整个大明来说,这也绝对是好事。普通百姓不懂经商,但可以靠着种地养家,士绅们通过经商赚取大量财富,钱财多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地位,维持优越的生活。而对朝廷来说,取消了士绅特权,所有田地都得缴纳田税,田税自然会增加很多。而且士绅们不得不从田地转到经商上,必然使得大明工商更加繁茂,朝廷商税也会越收越多。

李邦华是江西人,其老家亲人也做生意,开设有好些工坊商铺,自然知道商贸是何等的赚钱,远比种地赚钱的多。江西乃至整个江南商贸都非常发达,当然经商的大都有着士绅背景,特别是大的生意,无一不是士绅控制,这些生意是基本不向朝廷缴纳商税的。而士绅特权既然被取消,以后自然得照章纳税,大明商税必然会倍增,甚至数倍的增加。李邦华能够想象到,若是这种改革彻底实现以后,大明的商税会有多少,绝对要比田税多得多!

以后朝廷税收大头会从田税变成商税,国库收入增加,遇到事情自然不需要再向百姓加征辽饷剿饷这样的赋税。种地的百姓负担自然会减轻,日子便能过得下去,那么闹事造反便不会发生。

李邦华想起了路过镇江时遇到的那农夫,那农夫说到全家人都能吃饱肚子的喜悦神色在李邦华脑海中闪现。也许不久的将来,所有大明百姓都能吃饱肚子。

而且朱由检虽然取消了科举,但却开通了吏考,考的虽然只是吏员,但以后的官员都从吏员中选拔。而对于考试,士绅们有天然的优势,自然会比那些百姓考得好得多。对于仍然想当官的士绅子弟来说,仍然可以通过吏考获得当官的机会。

看起来这种吏考和科举没什么区别,但熟知吏制的李邦华明白其中利弊。科举之路太过艰难,无数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都无法通过这道独木桥。整个大明读书人数百万,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中进士的才三四百人,绝大多数读书人沦为科举的炮灰,这也造成了进士甚至举人非常的地位。

而吏考则不一样,可以由各省自行组织考试,按照官府所缺职位确定录取名额,考中的只是吏职而已。这种考试录取的名额多,考试自然比科举容易很多倍,虽然士绅家庭子弟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普通人家子弟只要读几年书也有考中的机会。至于能不能由吏变成官,就看以后个人的能力和造化了,着实公平的很。特别是对无数普通的读书人来说,更是极大的利好,他们不用再皓首穷经死命读书。

当然这会造成士绅阶层的消失。李邦华能够想象,用不了多少年,整个士绅特权阶层恐怕就不复存在。

“就是以后的选官会非常复杂。”寻思一番之后,李邦华说道。

科举制,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者才能当官,举人功名虽然也有当官的机会,但只能当佐贰官,比如教谕、主薄、县丞之类,很少有能升到朝廷大员。至于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往往只有那些翰林才能充任。

科举考试便把所有官吏分出清浊。通过科举的进士官升迁迅速,没有进士功名的升迁则困难无比,一辈子都只会在八品九品上打转。这种看起来不是很公平,毕竟会考试的未必会做官,考试成绩差的官未必做的差。但是这种科举制度也有优点,就是任命官员简单很多,朝廷吏部不用费心巴力为选官发愁,大部分时候只看考试成绩就行。

而吏考制,考取的只是普通吏员,在村镇或者县府里面做事,一开始做的都是一些杂事,熬功劳熬资历慢慢才能升迁。这种情况下,提拔完全靠的是政绩。而政绩的好坏,是不是够提拔的资格,则都需要吏部去判断。天下的吏员数以十万计,这么庞大的吏员群体,谁该升迁谁该降职,吏部如何判断过问的过来?到时恐怕只能靠人情,甚至会衍生出暗箱操作,弊端非常之大!

“这很好办。”面对李邦华的疑问,朱由检解释道:“吏部自然无法管理整个大明的官吏,那便可以把职权下放,下放到省、府甚至到县。比如村镇的吏员升降任命权力,可交由县里负责,由该县所属州府进行监督,防止其间有舞弊现象。而县里官吏升迁任免,则由府里负责,省里负责监督。而吏部,只负责县令或七品以上官员任免罢黜奖惩升迁。

当然,吏部要定期派人往各地进行核查,监督地方官吏升迁任用之事,这也是吏部职责所在。”

“这不是应该归都察院管吗?”李邦华疑问道,都察院本就是监督官吏的。

“都察院是都察院,都察院御史们负责督察官吏贪腐失职,吏部也要对官吏任命进行自查。”朱由检道。

李邦华点点头:“臣明白了。”

“江东江南现在百废待立,南直隶各府正在筹建镇村官府,各种官吏缺额数量很大,如何选拔如何任用,朕便把这些事情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够尽职尽责,替朕分忧。”朱由检殷切希望道。

“臣必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