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东方皇后传> 第 500 章 第 500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00 章 第 500 章(1 / 3)

千流城顾名思义千流汇聚,乃一座气势磅礴的水上之城,城中的街闾巷道、城外的阡陌田畦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绘成一座难窥全貌的巨大八卦阵。金色的晨光下水面上波光粼粼,与天相接处,浩渺无极。八卦中,八条能十船并行的宽广水道直通八道城门。八门皆由重余万斤的整块岩石打造,磨得水镜光滑,比这世上任何一道城门更厚实,没人能违背它的意愿将它从外面破开。石门顶端左右各趴一只石狮,石狮身形巨大、雕刻精巧、栩栩如生,铜钟般的眼永远注视城门前,颈间鬣毛扬起,尾巴却下垂缠绕在装饰着浮雕的门楣上,睥睨中夹杂慵懒,慵懒中自有摄人心魂的威严。石门两边各立一支上尖底粗的石柱,足有二十丈高,可供攀爬的绳索仿佛从云端垂落,在晨风中发出窸窣的声响。柱子顶端燃烧着熊熊火焰,在晨曦中依旧发出耀眼的光芒,指引着无边水域中穿梭往来的小篷船。

浩大的八卦中央一座高台耸立,鹰台,作为千流城的标志性建筑,具有令人敬畏的宏伟气势,其由整块的粗砺岩石垒砌成棱角生硬、下广上狭的阶梯形楼宇,直入云霄,好似连同天地人间,叫不论从哪个方向靠近千流城的任何人都能一眼看见。此台原先叫迎仙台,乃为古朝某位一心寻仙问道的皇帝为求仙人降临赐长生不老所建,原也没有这么高,后世朝代一次次修葺加高,至本朝本任皇帝更是大兴土木,一口气将迎仙台加高数百尺。不过当今皇帝与他的祖先大不相同,并不奉其为迎仙台,作为太子监国时曾将其改名为琉璃台,几年前不知为何心血来潮又改叫鹰台。琉璃台好理解,取琉璃光净土之意,意味着其乃极乐之土,内中遍地珍宝,实为人间之天宫。鹰台就叫人难明其意,传闻其中确有珍稀猛兽,但并无雕、鹰此等猛禽,他们的皇帝向不掩饰自己的喜好,民众皆知其喜猛兽,犹喜隔海而来的狮子,对天上飞的却无多大兴趣。也许只是合了它上入九霄的气势,反正他们的皇帝行事随意,反复无常,今日叫鹰台,明日叫狮台、熊台还不都是一句话的事,就是哪天叫猪台、狗台,千流城的人们都不会意外。

鹰台实际上立在一座小岛上,四面环水,出入皆是船只,很是不便,寻常也没什么人出入。对千流城的人来说那就是闹市中的世外之地,遗世独立,不是凡人该踏入的地方。而孤岛外是人间,南阳皇宫是这人间的中心。宽广的水道环绕粉墙金瓦的宫城,连接八大水道,更通蜘蛛网似的将整个千流城罩住的数千大小水道。小船在四通八达的水道上往来如梭,一派不输于北辰长阳的繁华。入夜之后,万千灯火如繁星坠入人间,与月下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让千流城成为万江之南最璀璨的明珠。正是:渔火对江眠,天女贪人间。

万江边的硝烟丝缕也没能飘到千流城来,人们依旧过着寻常又安稳的日子。对于他们的皇帝,南阳人是既爱又恨的,他做事不循章法、不尊古道,根本不将什么爱民如子、明君仁君之道放在心上。对内肆意敛财,特别是对那些大商富户淘起钱财来毫不手软,本人穷奢极欲,对子民也从不宣扬勤俭节约;雷霆手段,以强硬的姿态统治着南阳,对胆敢反叛者,毫不留情地镇压,抓到了抽筋扒皮都是轻的。南阳十多种残酷刑罚,他还觉不够,自行发明数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每每不遗余力推广,乐此不疲。所以,南阳的私刑十分泛滥,皇宫更是重灾地,南阳皇帝喜好美色,男女不问,来者不拒,甚至有毛遂自荐,得了宠整个家族飞升的,这甚至成为了南阳的一大特点。然而要飞升也不是那么容易,少年少女们趋之若鹜,取悦皇帝的人多了,取悦的难度就越来越大,一旦皇帝不满意,可能就落个人间蒸发的下场。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说鹰台有十八阎罗池,因池子在台底,从台顶望去好似直通十八层地狱,池中养着十八只大鼍,终日等着上面丢下来的美食。皇极宫里有蝎池,宫外还有狮子林,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年年有新入宫者,南阳皇宫人数却不见显著增加,可窥一斑。

如此水深火热的地方,寻常人该早活不下去才对,然奇特的是,它又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吸引力。就拿南阳皇帝好美色这事来说,并不要求地方上进献美人,不设定额,每年三月皇宫张贴皇榜,公开招募,自恃美貌者自荐,说是皇帝就喜欢胆大的美人。若地方上为讨上欢心,出现强迫事件,但凡捅到千流城,官员少不得十几种酷刑里选一个,让自己好死些。这便要提及南阳另一项特别规制:即不论男女老幼、不问高低贵贱,谁都能国都告御状。千流城八道门设置八只高三尺宽一丈的密封铜鼎,鼎上三把钥匙分属专管御状的三司台,鼎中只收御状,不收告密信。每日有专人启鼎送状。地方上亦设有直通皇帝的机密金匣,掌握在谁手上,常人却不知。对于诬告者,轻则杖打,重则流放、割舌、腰斩,代价让人不得不好好掂量。除此之外,南阳税收亦特别,六十以上老人与十岁以下小儿不担人头税,担税较多的一者商贾,商税是最为繁杂的,一者士族,与北辰不同,士族贵族是要承税的,比如继承爵位之时便要上交承爵税,南阳的士贵族没少发牢骚,说天底下没有这样的奇事。然商贾、士人进入南阳依旧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