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界的确有一些前辈工匠退出这个江湖,范澄喻没想到这其中有他的父亲,而这一大片场地,一直空置在这里,再未动过。如果说父亲对琉璃再无眷恋,恐怕这里早就变成别的工厂了吧?心底有某种声音仿佛在向他解释一切,他是他的儿子,怎么能不明白呢?就像当初父亲看着他辞职,离家出走,或许也是明白他的心意。
不过,现在他想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他来这里。
“带你来这里,就是想问你,还要不要做下去了?不然,我想把这个厂房改建一下,最近,纺织业兴起,我们可以买点机器回来,也让我们父子都能彻底死心。”范父对儿子说道。
“不!”范澄喻旋即反对道,“也许做琉璃赚不了大钱,可是我想做下去。”
固执的匠人心,父子二人都懂。
“到那边看看吧。”范父指向院子的东侧,那里有一座二层楼,一楼是仓库,推门进去,还能看到一些残留的原料,和几件小琉璃作品,范澄喻饶有兴趣地走过去,拿起那些落满尘埃的作品,笑着问父亲:“都是你做的?”阴郁了许久的脸上显出一丝顽皮,眼睛里重新点燃了火焰,范父不禁瞥他一眼,也不回答。
楼上是二百多平方的展区,各种大小的展台上空空如野,范澄喻那一刻仿佛看到曾几何时这些展台上面摆着五彩缤纷的琉璃,这比他那个小宅子要专业多了,摸着那些展台,想起父亲到他的老宅去时,他振振有词地夸耀自己那一隅天地,不禁羞涩。
“爸,在蠡巷的老宅时,我是不是太得意忘形了?”
“嗯,有点,不过,你能做到那个程度,也不错了。”范父由衷地表扬了一次儿子。
接下来,范澄喻和范父有一番长谈,这一次不像在蠡巷的老宅时谈得那么浅显。范澄喻很认真的把这两年琉璃行业的变化和他对未来的判断,连他想做一个创新型的琉璃工匠,如实告诉了父亲。
范父听完,略作沉思。范澄喻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怕父亲和师傅一样保守,但冥冥之中,又觉得他身体里流的是父亲的血,那是一种创新的血液。
“这个世界在发展,中国也在崛起,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但未来一定是创造出来的,老爸如果再年轻十岁,就和你一起干。”这话说得振奋人心,更出乎范澄喻的意料,过往的一切原来都是考验。
有了这样的条件,看到支持自己的父亲,想到自己承载着父亲的梦想,范澄喻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这座工房里。蠡巷的老宅,偶尔还是会回到他的脑海里,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而现在,他看着父亲给他的一片厂区,觉得像在做梦,甚至,他觉得奚凝霜是不是也是他的一个梦。只有当他看到自己抽屉里老宅的钥匙,才相信,一切曾经发生过。
“凝霜,等等我。如果我们还有缘……”
这成了范澄喻的座佑铭,有了父亲的支持,后顾之忧少了很多。这三年琉璃订制品走热,范父重出江湖,来找他们父子订琉璃的人越来越多,一度工厂订单做都做不完。这段时间范澄喻和王再山联络过,王再山听范澄喻讲了一切,脱口而出,“范征?”
那一刻,范澄喻才明白父亲原来早就声名在外。这个消息让王再山不可思议,“难怪你小子这么有天赋,不过,你这位爹也真是能忍,消失了快十年啊。”
“可我十年前也不知道父亲做过琉璃。”这是真话。
“那时候能做得起琉璃的,也不是一般人。”王再山对这个消息唏嘘不已。
范家曾经是富户,有田有地,战争时期支持革命出了不少钱和力,最后留下几块地,一直在乡下隐姓埋名。家里有积蓄才让范征有财力去做琉璃。范征放弃做琉璃也是有原因的,毕竟,范家祖训就是安分守几度日,以免招来祸事。范征当年做琉璃势必惹来关注,所以,他从不与外界宣扬,哪怕是对自己的家人,也只字不提。曾经的经历让范家学会了隐忍,直到范征的名气越来越大,为了不引人注意只好停下。只是范征万万没想到,隐瞒了那么久,儿子还是走上这条路了。
“师傅,我和您招呼一声,我打算继续父亲没做完的事。”范澄喻不想和王再山成为对手,但琉璃圈小,早晚他们会相遇的。
这三年,范澄喻断了七情六欲似地全身心投入到琉璃创作中去,搞艺术创作的人多是从孤独中触发创作灵感,所以,这是他集中出作品的时期,他却无法再复制一套江南系列,那套江南被他留在了老宅,一晃三年过去了,那套江南留给他无法述说的情感,他几次动手都找不到相同的感觉。
九五年,琉璃业掀起一阵热潮,市场上的琉璃产品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博物馆或者一些展馆、企事业里收藏,越来越多的民间目光开始关注琉璃,琉璃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
碎成两半的琉璃鼎就是一家民间国学馆订制的,只是尺寸太大,没人敢烧,范澄喻也没挑战过这么大的作品,一念之间决定向这个高难度挑战,接下这个项目,结果毫不意外地失败了。
近一人高的鼎最难的一步就是降温的过程,他计算了很多次,这炉还是开早了,他耳边仿佛又听见奚凝霜在嗔怪他。这三年来,每每因为开炉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