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后世,或者大明比较富裕的地方来衡量的。
对于,这些地方读书识字的人想要找一个差事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对于西北这些贫困的地方,读书人很难找到什么活计,甚至扛活的事情都少。一来,经济不发达,这种事情就少,二来,即便有这样的话,也是扛活的人抱团,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加入。
所以算起来,读书中秀才才是他们最好出路。
而这种帮乡里管事,却也是穷苦读书人的另外一个出路了。
所以,在韩邦奇看来,乡约会里面的事情多一点还是好的。他或许没有看见乡约会对未来大明体制的影响。但是却看到了,乡约会如果真能变成周梦臣说得那样,乡约长,已经乡约会之中七八个人的班子,很可能有几个全职的,或者脱产的。
说不定,是穷苦读书人的一个出路。而且如果读书人在当官之前,在参与地方事务,也算是一种锻炼了。
韩邦奇说道:“如此不是不可以的。”
周梦臣见说动了韩邦奇,说道:“师叔,小侄才疏学浅,有很多地方都想不周全,但是有一点却是看到了,大明皇权不下乡,固然是太祖爱民之策,但是大明才一千多个县,却有不知道多少个乡村。乡村安,则大明安,乡村不安,则大明不安。朝廷对乡村一丝不管,全部依靠士绅,万一有一二不肖之徒,败坏朝廷之名,以至于百姓不安,却也是大明的祸事。历代大儒推行乡约,未必不是如此做想。只是小侄觉得,历代大儒都想则安堵地方,却不想让百姓自己有所作为,分担朝廷一些事务,也算是治平天下的大事。”
韩邦奇说道:“你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能说什么?不过,你之前说的,依然有些一些不合情理,根本办不到,只是不是眉头替代之法的。”
韩邦奇如此这般说了起来。
周梦臣一个思路新奇,有后世不知道多少模本可以抄,而韩邦奇身为大儒,在乡里多年,别的不说,本乡本土是再了解不过了。两人智慧碰撞,一部崭新的乡约就要跃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