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威侯”死后,万山局势变化不定,他的两个儿子在万山各自聚集支持者割据一方,谢遐龄在万山的景城称帝,国号“大晋”,改元“宣威”。谢仲隆不甘示弱,他在骏堰登基,国号“大齐”,改元“成化”。
称帝建国的事迹还只是个笑话,二人也没能力把这个笑话讲圆,占据天坑的“国民自卫军”也加入到对于万山的争夺。三方的战争方式很独特,他们每次都约好时间地点,军队在此进行骂战,很少真正交火,一场战役只有几十个人的伤亡。
帝国南方战事频仍之际,三方势力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逐鹿,“大晋”在第一年被其他两方势力击败。林登万与“划水道”媾和之际,“国民自卫军”经过数月苦战攻克齐都骏堰,兵败的谢仲隆向林登万求援。
联省军队在万山境外集结之际,骏堰城内的“国民自卫军”将士正在谢仲隆的“皇宫”外朝天放枪庆祝胜利。闻知林登万数十万大军压顶天坞的民兵不以为然,号称“万山雄狮”的武将戴鼎铸向采访的新闻记者说道:“我们的字典里没有投降这个字。”
正当外界以为万山即将迎来血战之际,“国民自卫军”突然参与和谈,他们的发言人这样说道:“我们的字典里包括了‘战场移交’,林登万不是‘赳赳党’,可以坐下来商量。”
昔日在立交桥下乞讨的“猢狲”实现了贯彻始终的豪言。
“乾坤纵广大,天地合当入我袖!”
“唯一帝皇”用一种惊天动地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波涛翻涌的帝国局势尚无安定下来的迹象。共同的敌人已经消失,“反刘同盟”自然走向瓦解,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悉数浮出水面。
此后的十年里,通过各种收买拉拢成为一方诸侯的林登万走上了通往天下霸主的道路,这位昔日游荡在南直隶街头的乞丐纵横捭阖,最终成功将帝国再次统一起来。
随着林登万的不断胜利,大批文臣武将开始劝进,他们都希望“猢狲”能登基称帝。
林登万设法夯实自己的统治基础,他首先修改宪法允许军队参与经济建设,军队经商的权利不可剥夺。
帝国各省设立保护性的税卡,地方上的低效国企和合作社得以生存,大批失业人口获得安置,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稳定饱受诟病。
大批立下战功的退伍老兵、农民工和失业学生返回故里,林登万花费本就不多的财政资源向全体国民发放食品和日用品的补贴,确保边远地区的穷人也能过得不太差。国内的治安还没有恢复,林登万要求媒体少报道杀人越货的消息,制造一种天下太平的幻觉。
科举考试的通过概率被大幅降低,大批骗学费的学校被强制关闭,通过考试后悉数分配工作,避免出现社会失意人士。联省共和国不鼓励人口流动,但是大城市里的游荡者依旧存在。
在此期间,林登万依靠向民众让渡权力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支持,程克这位刘帝时代的藩王当选为共和时代的第一届总统,林登万则获得在内阁里担任“临时执政”的实权。
共和四年平定万山后,刘帝制造的乱世迎来最后一幕,削平无数反对者的林登万以极高的支持率和议会里的多数席位支持当选为共和国复辟后的第一任正式“执政”。
“第一公民”随即进行了许多针对旧时代弊端的改革,他用休养生息的国策努力恢复生产,希望能让饱受战乱的故国恢复元气。
乞丐出身的林登万推出了较为完善的《乞讨者保护法案》以及《劳工法案》,这几乎是他执政期间最拿得出手的成绩。
在生活习俗上,但凡会让人感到不便的法令都一律不推行,这是林登万拉高支持率的办法。
无奈“唯一帝皇”在位期间的水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毫无意义的庆典耗干了帝国几十年的国力,几大藩镇的君主又都是腐败无能之辈,林登万内阁面临极大的考验。
刘帝二十三年爆发的削藩战争以及此后的统一战争极大破坏了帝国的经济,交战的各大势力先后动员超过三百万人的军队,几乎一代的年轻人都没有去进行过生产。
起初为了稳定大局,林登万承诺新内阁将会承担刘帝时代的社保开支以及国家债务,多年的东征西讨也让“第一公民”发行了过多的爱国债券,统一后的林登万内阁每年获得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各种债务的利息。
内外交困的执政只能学习江先主宣布国家破产赖掉三分之二的债务。这件事导致武功赫赫的执政威信扫地,民意支持率几乎腰斩。林登万此刻理解了能否成为良好的执政者取决于时势,个人能力反而要退居二线。
林登万在战争时期仅仅能组织六七万的嫡系部队,他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收编到麾下的盟友,所以联省共和国的统一方式充满各种各样的妥协。即便平民的权利有所扩张,那些摇身一变跑进共和国议会的军阀仍旧否决大部分改革法案。
联省军队经过大幅度裁减,林登万的嫡系部队也就保留下来两三万,军队的武将脱离“猢狲”的控制,他们也想上来参选。
联省共和国严重缺乏物资,几座主要城市的花销很大,供养这些市民的成本太高,林登万只能实施物资配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