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今年四十三岁,是广固城中最大的杂货铺子的东家,他家原本是临淄人士,八年前搬来这广固城。家里世代经商,传到他父亲时,赶上天下大乱,家业也就迅速的败落下去了。好在他平素里善于专营,短短十年时间里,竟让家里的生意逐渐的红火起来。
这时,刘三正坐在店铺一侧的躺椅上,闭着眼睛假寐。昨夜累的够呛,这月新纳的小妾才十六岁,原本是金玉楼的红姐儿,自己花了五十两银子赎买回来的,别说还真的值,那如锦缎般润滑的皮肤,那笋尖般的……
“老板,你这有银霜炭吗?”
门口一声呼喝打断了刘三半梦半醒的意淫,待听清楚对方喊得好像是“银霜炭”时,刘三的火顿时就涌上来了,这个卖银霜炭的小子消失了三天又回来了。坐起来,一边穿鞋,一边嚷嚷道:“我的小祖宗啊,你怎么又来了,都说了我们家收不起你那什么银霜炭,呃……你是谁,你刚刚说什么?”
刘三推开挡在身前的小伙计,这才发现来的不是原来推销那银霜炭的那人,这人五十来岁,一身灰色棉衣裤,显然是一个大户人家的管事之类的人。
这中年人又问了一句:“老掌柜,你家有卖银霜炭吗?”
刘三尴尬的笑笑:“银霜炭没有,但是竹炭、黑炭都有,喂,老先生,你等等……”
不等刘三说完,那老管事已经转身向外走去,口中小声嘟囔:“还广固最大呢,银霜炭都没有卖……”
夕阳西下,刘三站在门口看着来人的背影逐渐远去,紧锁眉头,这是今天第三个来买银霜炭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广固城、临淄城、齐郡、广县等地的一个个的杂货铺里!
翌日,刘三坐在店铺中,思索着是不是先去进一部分银霜炭,万一那些个来买银霜炭的不是拖儿,万一别的家已经进银霜炭,并且开始往外卖了,那自己这边就太被动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脑中飞快运转……
“刘掌柜,有银霜炭卖吗?”
“银霜炭、银霜炭……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拖儿啊!啊,呃……王大管事,怎么是您啊,您看看,这是怎么来着,您怎么亲自来了,需要什么派人知会一下,小老儿自会给您送到府上,呃,您也要买银霜炭吗?”刘三赶紧躬着身,恭敬的搭着话。这人虽然只是个管家,但是来头可太大了,广固城第一大户王家的大管事。
那王姓管家笑道:“那银霜炭,前些时日老夫确实从那卖炭的小哥手上买了一些,但老夫今日来却并非为了买炭而来,而是为了寻那卖炭的小哥,刘掌柜可知那小哥住在何处?呃,名片……是什么东西,这玩意有趣的很,那就谢谢刘掌柜了,老夫这就告辞了!”
说罢,王姓管事快速的离开店铺,刘三看着王管事离去的背影,低头看着手中一块小小的木牌,薄薄的木牌上刻着几个金字,“崖山炭大客户经理项志”,眼神坚定了许多,虽然不明白大客户经理是个什么意思,自言自语读出名片右下方的小字:“崖庄村东行五里……看来明天得去进一些银霜炭了!”
其实所有去杂货铺买银霜炭的人都是项志安排的,他本来想着三天到七天时间能起到一定得效果。没想到仅仅第二天,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王管事,给了一记神助攻,直接水到渠成了。当然这事,项志当前是不知道的。
此时此刻,项志巡视着崖山上以两个炭窑为中心而建成的小工厂,也可以说是小作坊,现在也颇具规模了。他身边跟着两人,一个是杨一山,而另外一名则是一个年过四旬的中年汉子,他右脚略微有些坡脚,走在项志的身侧显得有些吃力,他叫李八五,也是崖庄村的村民,建造大炭窑时大牛找来的,后来项志发现这个坡脚的大叔居然识字而且还懂得一些算术,就把他找过来准备培养一下,看看能不能安排一些复杂一些的工作。
(本章未完,请翻页)
项志说道:“囡囡,这个一号大炭窑已经能冶炼出合格的银霜炭来了,二号、三号窑叮嘱大牛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建,不能再出类似一号窑的问题!这几天经过调研,我估计青州对银霜炭的市场需求量,有一个一号窑就能满足了。但是普通木炭的需求量仍然还是很大的,所以二号、三号窑投产后要大规模的生产普通炭,如果仍旧无法满足市场,可以考虑再扩大生产规模……”
杨一山皱着眉道:“志哥,咱们手中的银钱马上就要不够用了,是不是考虑一号窑和小窑开始冶炼普通炭来解决银钱短缺的问题,建新窑的事是不是先等等?银霜炭已经存了近千余斤了,始终卖不出去啊……还有,还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咱们为什么不开始先生产普通炭,销路打开后再去售卖银霜炭呢?”
项志赞许的看着杨一山,这小子思路越来越清晰了,以后可以好好的培养一下,上一世当老板的心情又涌了上来,笑道:“问的好,但是我现在不会告诉你,你自己去琢磨,算是给你留的一道思考题,哈哈哈……”
这是品牌效应的问题,就像是后世的丰田公司,最初生产廉价的低端汽车,快速的打开了市场,甚至卖遍欧美。但是后来想要进军高端市场时,品牌反倒成为了阻碍,人们想到丰田就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