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哥顶着脑袋上的大包, 安安宁宁回了诚郡王府。
额娘不许他剃头,还将他浑身上下、从里到外看不顺眼的地方都批了一通,这才放人出宫。
三阿哥连顿饭都没吃,闷头捂着大包, 抬脚进了书阁里头又兢兢业业修起书来。他自小乖巧, 在起居等诸多事宜上一向都很随意。额娘不让剃头, 他自然也就不剃了。
郡王的爵位就这么保住了。
康熙是天热之后从南边回京的。
这次回来之后,他发现满朝上下对太子赞不绝口,多半都是在夸他监国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叫康熙万万没想到的是, 连明珠和马齐都一改往日做派,难得对储君有“班行秀出,粲然可观”的评价。
明珠自从大阿哥、八阿哥相继落败之后, 便缩头混起了日子。
康熙看重他的才干,觉着这老狐狸能安分守己一些,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可如今明珠安分的过了头, 也叫帝王心生不满起来。
康熙开始怀疑, 纳兰家是不是因为一个容若,已经悄悄站在了东宫那头。
巧的是,纳兰容若前些年因为一场寒疾落下病根, 已经无法胜任一等侍卫的职责。自从纳兰容若的妻子卢氏难产死后,他便一直未曾续娶, 人也带上几分郁色,若非早早跟在太子爷身边, 心境开阔许多,这场寒疾只怕能要了他的性命去。
胤礽舍不得叫他离开, 索性特意给他留了个詹事府的虚职挂着, 每日还进毓庆宫来填词作诗, 做做喜欢的事。
胤礽是将容若当成了多年老友相待。
可这些落在今日的康熙眼中,便成了费尽心思的拉拢纳兰家。全然忘了,当年儿子年幼时,他自个儿是如何将容若赐给胤礽,用以抗衡明珠的。
老皇帝思来想去,终于做了一个决定。
……
康熙三十九年初,帝王意图为儿子们再次封爵。
“年长的阿哥们也该往前进一步了,如此一来,老九他们才好出宫开府,封个贝子之流也算合规矩。”康熙抬了抬下巴,要梁九功磨墨,自个儿站在御案前头提了笔,“另外,老十三和老十四如今都是没了额娘的孩子,朕得叫他们立起来,这回也跟着一道封爵吧。”
梁九功心想,最后这句怕才是重点,前头那都是捎带的。
不过,叫梁九功没想到的是,皇上这回竟对太子爷身边的人格外厚待。
三阿哥胤祉封为和硕诚亲王,这是板上钉钉的,没什么好质疑;
可四阿哥先前才说错话,挨了鞭子,竟也得了个和硕雍亲王。除此之外,五爷封了恒亲王,七爷也封了淳郡王,东宫那头一下子就立出去了!
梁九功琢磨了许久,觉着万岁爷这怕是有意给出亲王的位置拉拢。毕竟,就算东宫继位,也没法给出再高的封赏了。
难不成,还要一口气给出几个铁帽子王吗?
康熙在纸上先后落下几个亲王君王的封号之后,并未搁下笔。他想了片刻,又写下一个“敦”字。
“老九和十一、十二、十三他们,暂且就封做固山贝子。老十的额娘也走得早,钮祜禄家不可轻慢,就封做敦郡王。至于老十四——”
康熙笑笑,提笔落字:“他至诚至孝,又文武兼备,给个恂郡王也不为过。”
梁九功:“……”
十四阿哥能提前出宫开府已是逾矩,如今还越过一众兄长,要封个郡王,只怕这道旨意一放出去,便有人要把宝压在这位身上了。
当奴才的,看的再清楚也不能多说什么。梁九功任由康熙自言自语,也绝不敢在此事上搭腔半句话。
康熙自个儿许是觉着闷,直起身子,抬眸瞥了梁九功一眼:“老滑头的东西。”
梁九功讪讪笑着。
“行了,看着时辰十四也该过来练字了,朕提前告诉他,也好有个人说说话。”康熙说完这话,搁下笔,绕过御案到了明间宝座前。
这几日有边关送来的军情,宝座前的案几上便堆满了奏折。事情不算大,几乎都是关于准噶尔部蠢蠢欲动的消息。
还不是打仗的时候,康熙决意暂且按兵不动,看看准噶尔能做到哪一步。
他随手翻了几个奏折,批下去几份,有关军情的则留中不发。
帝王上了年纪,已经无法亲征。
可是,这份功绩他又不愿假手他人,尤其是让利给储君。私心里,康熙盘算着等十四再长大些,能够担得起将军一职,再出兵收拾准噶尔军。
帝王筹谋着有的没的,抱厦底下传来十四阿哥的声音:“汗阿玛在吗?”
康熙吩咐:“叫他进来。”
梁九功应声,将人好生引进来,便留了个心眼趁机退出去。
屋中只剩下父子二人,康熙便开门见山道:“过了年你也不小了,朕听尚书房的师傅们说,你的四书五经已经学的很好,可以出阁了。”
十四阿哥不知帝王要铺垫什么,便静静听着。
“你额娘去得早,今春,朕有意为你众位兄长们进爵,你便也随同一道出宫开府,封做恂郡王,如何?”
听到康熙这话,胤禵心下才终于了然。
——汗阿玛是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