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少年战歌> 第四百四十七章,心善王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七章,心善王妃,(3 / 4)

哗啦啦的大雨像是憋了好久一下子爆发出来,把天都冲破了。轰隆隆的雷声中,刺眼的闪电中,雨水使足了劲往大地上冲,一片一片地落在干得不像话的齐鲁大地上。雨水打在坚硬干黄的荒地上,打在干涸发裂的河床上,打在颗粒无收的田地上,一下子把干燥的大地变得到处都是水。

雨水渗过表层土地,往下面渗透,渐渐渗入到土壤的深处。所谓春雨贵如油,说的是春雨对南方水稻播种的重要性。山东的大雨虽然是九月落下,但山东的主要作物是冬小麦,九月正是播种的时候。此时的大雨和江南的春雨是一样珍贵的。

山东的百姓们看着瓢泼落下的大雨,载歌载舞。旱久了的百姓不顾大雨,冲到屋外享受雨水的冲刷,哈哈大笑。这个时代没有大气污染,雨水是最干净的。妇女们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拿到了屋外接水,享受上天的馈赠。

不少百姓都打伞涌到了龙王庙前,感谢龙王手下留情只干了七个月。接下来一年,恐怕是不会再干旱了。百姓们欢喜鼓舞之际,却又有些担心。如今燕王赈灾,给每名百姓每天一斤八两红薯吃,足以让百姓不饿死。但冬小麦播种时候要干重体力活,这一斤半的红薯哪里能支撑农民们的劳作

九月初,杨鹏开始在山东市场上购买士绅的粮食。此时各种不利于粮价的消息不断被《大理寺公告》放出。经过杨鹏的反复打压,市场上的粮价已经十分便宜,基本上是一两八钱一石。杨鹏此前低吸高抛粮食赚了七百多万两银子,此时拿出其中的四百五十万两,在山东市场上购买了二百五十万石粮食。

二百多万石来自外省的粮食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杨鹏的手里。山东的士绅们此前以五两多一石的价格买进二百多万石粮食,此时又以一两八钱一石的价格全部抛售给杨鹏,一进一出价差高达三两七钱每石,被杨鹏赚取了八、九百万两银子,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杨鹏买回这二百多万石粮食,首先是要给秋种和夏收的农民提供充足的热量。冬小麦一般在农历九月播种,到来年的五月成熟。小麦播种和收割的时间都是农忙期,合起来大概是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中农民劳动强度很高,光吃一斤半红薯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的。杨鹏在这段时间内给每名“男丁”和“壮女”,也就是成年男女提供管饱的伙食。每个成年男女除了有一斤半红薯,还有一斤大米或者米面供应。

这个时代的农民劳动强度大,伙食中又没有肉荤,粮食消耗量远大于后世天天吃肉的普通人。如果是重体力劳动期间,一天吃一斤半大米是正常的。杨鹏给他们提供的伙食,也相当于一斤半大米的热量。

这一个月的管饱粮食供应,大概需要消耗杨鹏八十万石的粮食。杨鹏对杨彤说要让百姓多吃几两饭,不是让农民全年都吃管饱饭。杨鹏的资金和资源也是有限的,说实话,即便杨鹏砸锅卖铁,也没法让山东一千多万百姓全年都吃个十成饱。杨鹏让百姓们多吃几两饭,是在农忙时候让百姓吃饱,不让农民因为没有吃的耽误农时。

从九月初八开始,所有需要下田劳作的壮丁就从救济站领导了每天一斤的米面或者大米。农民们此前还担心农忙时候吃一斤半红薯撑不住,此时得知燕王另给粮食的消息,一个个感动得涕泪横流。

秋种夏收时候有管饱饭吃,农时不耽误,今年的收成就有保证。等来年五月冬小麦成熟,山东百姓的生活就回到正轨了。宋代以道教为国教,燕王杨鹏大恩大德,已经被百姓当成了神仙。山东不少地方都有百姓为燕王杨鹏立生祠。

虽然农民没有钱,这些生祠大多是荒废的小神庙改造的,十分简陋,往往只供奉着一个牌位,或者请匠人捏了个燕王的小泥像。但百姓们对杨鹏是真心的感激,各地简陋的生祠里香火不断。

杨鹏买了二百五十万石的粮食,八十万石是给农忙时期的农民食用,还有一百五十万石,是准备在山东省兴修水利开垦新田时候,给开荒的农民食用。

山东这次大旱,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水利设施的不足。水利设施对粮食产出影响极大,能够帮助地方度过灾荒——并不是说水利设施的作用能够让灾年变成好年,而是说水利设施能够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地方上的粮食产量,让库存粮食处于高位。有了足够的库存粮食,即便是个别年份遭灾,百姓们也不会颠沛流离。

比如一地百姓每年要吃一千石粮食,如果有足够的水利设施,有足够的灌溉田地,每年能产出一千二百石粮食。那么即便六年中有一年是灾年,百姓们也能够依靠前五年库存的一千石粮食度过灾年。

大宋各地的实际情况是:人口仍然在惯性增长,水利设施却没有跟上,粮食产量不但不增长反而略有下降。咸平朝的田赋收入每年都在下降,固然有士绅隐匿田地不纳税的原因,另一个原因也是水利设施的破败。

这样的状况下平时还好,饿一饿肚子还能挺过去,一遇上灾年,就是大混乱的局面。灾年百姓们没有饭吃,就全部变成了流贼和强盗,互相厮杀争夺有限的粮食。

今年的山东,差一点就上演了这一出惨剧。山东如今已经被杨鹏视为囊中物,杨鹏当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山东。杨鹏计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