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子弟和巡察御史的配合下,拿下了不少地方豪强,然后将其抄家。看着堆满院子的铜钱,王哲对于这些地方豪强的富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王恪掀起的这场货币战争,被牵连者足有数十家之多,最后罚没的良币足有数百万钱。
这些钱刚好可以用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劣钱,成功避免大量百姓因为劣钱破产。
至于说兑换回来的劣钱,朝廷也不会亏,只需要在这些劣钱里面再加上两成左右的铜重铸,到时候就变成了良钱。
再说了这些钱本就是抄家得来的,多一点少一点都是额外所得。
王恪的霹雳手段让大乾朝中的勋贵豪强都老实了很多。接下来在郡县推行的郡学也顺理成章。
特别是在查抄了大量钱财物资之后,用来建立郡学的钱财也有了。于是各州郡的郡学也纷纷开始建立起来。
大乾学宫之中,并没有要求只传授法家之学,实际上各个学派都有,只不过有的学派发展壮大,有的学派已经开始式微。
虽然先帝王骆不喜欢儒学,但是也没有让人禁绝儒学,只是将儒学的一些东西进行删减。
当然想要在大乾当官,法家是必须要学的,学了法家之后也是可以兼修其他学派。因此这也造成了这些学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法家,也是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注解。
就比如说现在巡察御史中的张良就学了黄老之学和兵家之道,数次谏言将好几家地方豪强一网打尽,可谓是有勇有谋,有宰辅之才。
郡学的建立让大量普通人有了出头的希望,同时也为学宫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河套。
自从李牧蒙恬北击匈奴,河套之地被大乾占据。王骆就在河套建立了军用马场。
河套的马场可以说是大乾最重要的马场,因为气候和地形还有良马作为种马,这里的军马比大乾其他马场高出不止一筹。
为了保护这些马场,从王骆开始,大乾就在河套筑城移民,到了王恪执政,同样每年都会向河套移民。
到了现在河套已经有超过二十万大乾百姓。
匈奴人自然不甘心让大乾占据河套,因此发动了几次反击,但是面对大乾的城池,以及强弓劲弩,匈奴人没有一次成功。
甚至,经过不断的补充支援,大乾已经开始尝试依托河套对匈奴发起进攻了。
王恪一直都在积累实力,想要将匈奴人彻底击败。但是冒顿虽然死了,但是匈奴人依旧很强大。大乾只能依托城墙城池防守。
匈奴人经常趁着冬季大河结冰,然后越过大河南下掠夺,这些匈奴人也学聪明了,不再大股南下,而是采用小股部队分散,这让北地防守变得很是困难。
河套的马场也经常被匈奴人骚扰。
王恪一直都在积累战马数量,他明白想要对付匈奴人,就必须依靠战马。而战马作为消耗品,损耗是非常大的,没有几十万匹战马,别想和匈奴人争夺草原。
想要繁育数十万匹战马补给你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大量粮草。
战马和普通马完全不同,普通马吃草,好一点需要吃一些豆子,而战马不仅需要吃大量的豆子甚至还需要鸡蛋来补充营养。
想要繁育出足够的良马,必须要消耗大量粮食。
当然大乾还有骑兵利器,马鞍与马蹄铁。到时候一定能够给匈奴一个大大的惊喜。
“父亲。”
王恪刚刚将太仆的上书看完,就听到儿子王策在房间外求见,当即道:“策儿进来吧!”
公子策推门走进,当年的孩童已经长成了一个翩翩美少年,他的长相也是出类拔萃,英俊不凡。
只不过现在的他看上去很是狼狈,身上沾染了很多泥土,就像是刚从农田中出来一般,只不过公子策毫不在意这些,脸上满是兴奋之色。
王策走进屋中,先是冲王恪行礼,然后才眉飞色舞的说到:“父亲,刚刚儿臣和农家子弟在田中收割粮食,发现这一季的粮食亩产已经有一石七斗还多了!若是再加上上一季的粮食,洛阳这里的田产,一亩地一年可以打四石左右的粮食!”
“咱们实验推行的连种耕作成功了!”
这些年来王氏一族一直都没有放弃改进种田技艺,当年先是子珏发明了牛耕制度,让耕作从人力翻耕进步到了牛耕,同时还发明了粪肥技术,采用轮耕耕作让淮国迅速崛起。
后来铁器冶炼成功,也让耕作工具更新。新的铁犁、铁包木犁代替了青铜犁,进一步的加快了耕作效率。在这之后,王氏一族和农家一直合作,想要培育出高产,耐旱的良种。
当年北伐山戎,得到了戎菽,这种戎菽比以前的菽生长周期更短,果实也更多,更耐干旱,在经过培育之后,也变得更加适宜这里的环境。
而作为中原主要粮食的粟米产量也比以前有了提升,同时也更加耐干旱。
当年子珏时期,粟米一亩只有一石五斗的产量,可是到了现在,粟米已经达到了亩产三石左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三石就是三百六斤左右。
粪肥的使用,以及良种的培育,耕种技术的改进,让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