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小乙小妮创世纪> 第4章 水运庄收徒解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水运庄收徒解惑(2 / 2)

王。因为王是不能乱称的。”

黄裳不解地问:“为什么?黄家庄庄主,我都能赢他,还号称棋王呢!”

小乙道:“黄裳,‘王’字怎么写?”

黄裳比划道:“三横,一竖,很简单嘛!”

小乙问:“那这三横是什么意思?一竖又是什么意思? ”

黄裳道:“这……我不知道。”

小乙又问黄潘高,他们也都摇头不知:“还请先生开解。”

于是小乙侃侃而谈:

“中国古时的大王,自一开始就是学问和道理的化身。汉字的“王”字,那三横,就是天、地、人,三横加一竖,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没有这种才能,是做不了王的。

“黄帝之后,承继天下的本来也都是他的后人,到了尧年迈时,本来也是想传给儿子丹朱的,可是这不肖儿子笨得很,不要说天文、地理了,连个围棋都学不好。尧无奈之下,才禅让天下于舜。同样的原因,舜也禅让天下于禹。禹之后,大王成了家传的了,因为每一代王的学问总算不差,这才传了几百年。到了夏桀,学问就不行了,虽然他能徒手擒获虎豹,也只是一介武夫尔,岂能同天纵奇才成汤相比?单是那引火烧身反求得久旱之甘霖的豪举,就令夏桀无地自容。商朝的末代大王商纣王,大造酒池肉林,最多是个美食家,而周文王能创制周易六十四卦,学究天人,代领天下势所必然。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很有文艺才能,一个是名扬千古的大诗人,一个是一字难求的大书法家,可是,他们都没有带来‘文艺复兴’,却都惨遭家破国亡之祸,原因就在他们既不知天文,又不知地理,更不知人和。

天人感应的思想,本来是天干地支学说的自然结果,是我们的前人格物致知的宝贵经验,上可监督君王,下能激励百姓,更是中医理论的支柱。没想到周朝刚经过二百多年,出了个周幽王,演了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西周灭亡。从那以后,东周虽然又延续了五百多年,诸侯们却再也看不起周天子,齐桓公首先称霸,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连续剧,到了后来,秦、楚、吴、越的诸侯,干脆自己称王,于是天人再也无法感应。懂天文的伏羲观天制八卦,不懂天文的秦始皇只会连连祭天,明明自己无知,却非常忌讳知识分子,终于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悲剧。

“秦始皇死后不到百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的建议,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郭志坤:《评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光明日报》1980年6月10日)。

“但是,董仲舒提出的“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却闯了大祸,因为这段话被称之为“君权神授”,写在帝王的旗子上,从此,环球的世界,都是“君权神授”的天下。其实,你没有真本领,想要称王,天下就要大乱。

“比如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又叫包羲),就是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才‘王天下’的。《周易》说得很明白,所谓‘神明’,其实就是‘德’,而天地万物,却都是有‘情’的。可是,董仲舒之后的世界各国的大大小小的世袭的或自封的王侯们,都以为只要举起‘君权神授’的旗帜就可以‘王天下’了,不懂得自己没有道德,又有谁肯服气呢?连亲兄弟都常常不服气。于是,就只好比武力了,战争就不断发生。弄到后来,有武力而想称王的连‘君权神授’的旗帜都懒得举了,他们随心所欲地烧杀抢掠,虽然他们大多也没落得个好下场,却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天下为公,是人类自古至今最重要的一条大道理。中国自三皇以来的几百个帝王,始终为后人推崇的只有尧舜,就是因为这两位没有搞家天下,而是禅让帝位给与亲属无关的贤人。

“以天下为己任,是所有有道德的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千古传颂。周公、诸葛亮,辛劳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名垂宇宙。‘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个道理在天下,至少在中国,就是窃国者,也不敢公开反对。这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传承五千年而不断绝的根本原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