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滩而去的,不仅仅有“共同使命”军团的战士,还有“黑眼罩”军团的雇佣兵,其中就包括巴特利特。
遭到导弹袭击,巴特利特就跟随几名心腹手下撤了下来,准确说是在心腹的保护下离开前沿阵地。也就在向后方转移的时候,阵地遭到了炮击。等巴特利特反应过来,准确说是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才发现格威内特没有跟上。很明显,在精确的炮火打击下,巴特利特肯定不会冒险返回寻找走散的手下,甚至不会留下来等待。不管怎么说,都是雇佣兵,如果走丢了的是巴特利特,格威内特也不会返回。毕竟在凶猛的炮击中,雇佣兵首先想到的都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至于那些心腹手下,跟他的关系非同寻常,不能用雇佣兵的标准衡量。
关键还有,格威内特肯定没办法跟心腹手下比。
虽然格威内特也是来自特种部队,还曾经是巴特利特的部下,也才得到了重用,但是格威内特的脑子一直都不够用,即便当年在特种部队,也是出了名的笨,要不然也不会提前退役当了雇佣兵。也正是如此,巴特利特一直把他当工具使用,而且也就是需要一个工具人才会重用他。
到了关键时刻,巴特利特会毫不迟疑的用上这个工具人,而且绝对不会有半点怜惜。
巴特利特能活下来,也多亏了这几个心腹手下。
在炮击结束的时候,他们已经来到了“咆哮角”的南边,而且及时发现了出现在南边的敌人。准确说,是率先溃退的那批雇佣兵遭到负极,才让巴特利特他们发现在“咆哮角”的南边还有敌人。接下来,也是这几名心腹手下出面,把溃退的雇佣兵组织起来,朝海滩方向发起突击。
准确的说,其实是让这些雇佣兵去当炮灰,吸引敌人的火力。
突围?
没有车辆,还遭到敌人炮火打击,别说是一群乌合之众,哪怕换成正规军,也没法组织起来突围。更重要的是,敌人不会给“黑眼罩”军团组织的时间,多耽搁一阵,就会被敌人围歼。
大部队肯定没办法突围,只不过对分散行动的人员来说,仍然有机会。
其实,也就在借着其他雇佣兵引开敌人的关注,巴特利特在几名心腹手下的协助下穿过了封锁线。大部分时候都是贴着地面爬行,其间还遭到两次炮击,巴特利特很幸运,避开了所有炮弹,也没被弹片击中,基本完好无损的逃了出来。腿上的两处伤口,都是在爬行的时候留下的,算不上严重。
此后,也就是一路狂奔。
为了跑的更快一些,巴特利特还丢掉了武装带。之前突围的时候,他搞丢了随身携带的突击步枪。那其实是一支采用十一寸短枪管的HK433卡宾枪,平时挂在肩膀上,也就是给其他雇佣兵做个样子,告诉大家自己也是雇佣兵。至于说拿起步枪战斗,怎么都
轮不到身为军团司令的巴特利特。要是连巴特利特都得拿武器上战场,那么“黑眼罩”军团差不多也要完蛋了。
当然,对于年过五十的巴特利特来说,肯定没法跟年轻力壮的手下比。
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巴特利特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特种兵,但是他已经不年轻了,而且早就离开了一线部队。如果不是CIA明确要求由“黑眼罩”军团总司令指挥作战,此战也关系到了“黑眼罩”军团的生死存亡,巴特利特不会来前线。按照以往的方式,都是由格威内特这样的中层负责具体的作战行动,巴特利特在后方遥控指挥。在战斗结束之后,巴特利特才会去前线。
所幸,有几名心腹手下随同,问题还不大。
哪怕体力比不上年轻人,在卸掉负重之后,巴特利特咬紧牙关还是能跟上,不存在被抛下的问题。
此外,在回撤途中,还遇到了从海滩赶来,在增援途中被击溃了的雇佣兵。
在之前的战斗当中,巴特利特早已经发现,“共同使命”军团不仅仅有榴弹炮,还有迫击炮,而且使用了制导炮弹。从炮击频率,已经炮弹的落点偏差判断,很有可能是激光制导炮弹。事实上,击溃“黑眼罩”军团的就是敌人的炮击。导弹攻击确实很迅猛,不过没办法持续,毕竟导弹十分的昂贵,尺寸与质量也超过了炮弹,不但用不起,轻型部队也携带不了多少。相对的,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弹不但便宜,也非常轻便,一辆全地形车轻轻松松就能运载上百发。
当然,关键是便宜。
普通的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弹,根本不值钱,别说在正规国家,即便在战乱地区,也能够搞到。即便是制导炮弹,也贵不到哪里去。只要有渠道,就肯定能够搞到,价格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要说,这得怪中国军火企业。
在十多年之前,不管是北约国家,还是北欧的瑞典,推向国际市场的精确制导迫击炮弹都不便宜。比如说瑞典的“斯特勒克斯”制导炮弹,采用红外导引头,外贸报价超过一百万瑞典克朗,可以说贵的离谱。别说是其他国家,即便是瑞典军队都没有大批量采购,只是象征性的购买了一些,差不多是在为外贸做广告。到不是成本降不下来,真就这么贵,而是军火企业要赚钱。
其实,很多所谓的先进弹药,在大规模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