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夏风云录> 第54章 失辽之人心则失辽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4章 失辽之人心则失辽地(3 / 3)

,率领边民从辽地杀到天山,成为大唐帝国的定海神针。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边民前倨而后恭。道理也很简单,这些边民遵循“投桃报李”的原则。若中原王朝厚爱边民,他们自然甘愿为帝国冲锋陷阵;若中原王朝骑在边民头上作威作福,他们便刀锋倒转。

“君之视臣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如寇仇”,两千年的孟子提出的君臣关系同样适用君民关系。

长白山的歌谣尚余音绕梁,但千年之后的大夏君主们却早就忘却了前车之鉴。大夏王朝后期,经济在发展,税收却收不上来,财政入不敷出。大夏皇帝不但没有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反而派出太监高淮,借矿税名义进一步榨干辽人。

“誓食淮肉”的呼叫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始终叫不醒睡着的大夏。时隔千年,大夏的辽地边民和大隋的边民遭遇何其相似。其中差别不过是大隋边民选择了“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而大夏边民选择了“生于辽,不如走于胡”。

辽人中其惨的莫过于军户了。大夏王朝一方面要辽地军户守护国土,一方面要辽地军户屯田,又将苛捐杂税徭役摊派在辽人身上,造成辽人终日劳累,却倾家荡产,荒年时卖儿鬻女。

悠悠天地,山海关内,庙堂之上,不知有几人知辽人之苦?

今日辽地多逃亡,有奸细,曰辽人不可用;明日鲁地、楚地多叛乱,曰鲁人、楚人不可用;他日若闽地海盗兴乱,又曰闽人不可用。

数年之后,有何处人可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