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夏风云录> 第52章 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2 / 3)

灭此而朝食。不虞,其相闹一场,挈河西拱手送奴,竟以一逃结局也……

化贞有忧国之心而无谋国之智,有呑胡之志而无灭胡之才。事已至此,安所逃,罪宜服上刑,以正厥辜……

熊廷弼语语若持左券,独其刚愎之性、虚骄之气牢不可破,以争毛文龙功罪一事开衅化贞,水火之形既分,玄黄之战遂力。

笔锋舌枪相寻不已,守备之计等闲置之。

虏骑一来,错愕不知所出,飞檄催战,盖曰,胜可以成吾之名,败亦可以验吾之言也。

不知封疆大臣破坏封疆国有定律,百口何辞?廷弼扪心一思,比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

若厚诛化贞而廷弼少及于宽政,不惟无以服天下万世之心,恐无以服杨镐、袁应泰之心矣。宜用重典以警将来。”

简而言之,三司会审认为,熊廷弼、王化贞两位封疆大臣,本应合心在前线指挥,共同御敌,结果双双弃广宁而逃,论罪当诛。然而,熊廷弼比王化贞罪更重,当诛两次,“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巨头和众御史之所以对熊廷弼深恶痛绝,主要是认为熊廷弼态度极其恶劣,视军国如同儿戏。

表现之一是广宁败后,熊廷弼、王化贞两人仓皇而逃,路上在大凌河相遇。都这时候了,熊廷弼还不忘当众讥笑王化贞:“你当初说有六万部队就可以把敌人一举荡平,如今手握十四万大军,到头来怎么样了?”

身为辽东经略,此时难道不应该安慰同僚,激励将士,收拾残局,徐徐图之。至少,王化贞还知道自赎,召集了二名总兵,收拾残部,孤军驻守前屯。而熊廷弼却连右屯的粮食都放之不管,一路从右屯逃向山海关。

二是熊廷弼身为经略,任兵部多次催促,三番五次推辞,长期呆在后方山海,不肯去广宁前线整顿军务。

“迨其初出春明,即邀有控扼山海之旨,识者已知其无意广宁矣。”

三是大战在即,身为辽东第一负责人,熊廷弼却和下属们说出“胜可以成吾之名,败亦可以验吾之言也”这样的话。心中不以广宁安危为牵挂,念念不忘的还是孰是孰非。

四是临阵脱逃。在广宁众将蠢蠢欲动之时,熊廷弼已经移师闾阳,离广宁近在咫尺。邢慎言曾劝他,此时应当机立断,领二万七千兵入驻广宁,计擒叛将,扭转乾坤。一名监军尚有此胆识,但熊廷弼却逃之夭夭。

最后,大夏皇帝同意了邢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等人的联审意见。几年后,王化贞被处死,熊廷弼被处以极刑,传首九边。

后来,御史梁梦环弹劾,说熊廷弼侵盗军费十七万两。御史刘徽则说熊廷弼家产值百万两银子,应该没收充当军费。朝廷同意御史们的建议。

但执行中,当地县令王尔玉趁机敲诈熊廷弼一家。熊廷弼的长子熊兆珪因此被迫自杀。熊廷弼虽有罪,但祸不及家人。

将相和,才能聚人心、谋大事。熊廷弼、王化贞两人相互拆台,最终是害人害己又误囯。给事中杨涟曾经评价熊廷弼,“议经略者终难抹杀其功,怜经略者亦难掩饰其咎”。

实际上,熊廷弼两次经略辽东,并没有指挥取得一场防御战或者进攻战的胜利。就连熊廷弼给万历的述职报告中,主要也是汇报造了多少盔甲、枪炮,买了多少战马,修补了多少城堡。

这不都是巡抚应该干的事吗,经略战功何在?广宁之战,熊廷弼连八旗军的影子都还没看到,就逃至千里之外,这就是所谓的“盖世之材”?

天启二年三月,到了王在晋经略辽东时,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整个辽西南走廊兵力仅剩六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老弱病残。

王在晋分析当时辽东形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而且,经过三次大规模调全国客兵援辽,数十万客兵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各地已经一时抽不动兵了。此时户部没钱、兵部没兵。

在这种情况下,王在晋和王象乾商量后,决定重金请蒙古出兵驻守辽东,共同协防努尔哈赤的进攻。最后,大夏皇帝同意了王在晋和王象乾的请求,以每年一百万两白银的代价,请蒙古出兵协防。

在分别拿到赏赐后,察哈尔部、喀喇沁部(哈刺慎)和朵颜三十六部总共派出二万多骑兵,驻军宁前、中前等处,帮助大夏防守大金。

天启二年六月,兵部尚书兼大学士孙承宗到蓟、辽两镇巡边,视查军务。实地走了一遍后,孙承宗上疏向皇帝报告,认为王在晋能力不足以任辽东经略,认为其“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并自荐接替王在晋,负责辽东军务。

这次巡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孙承宗不再相信王在晋有守边的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孙承宗认为王在晋无统军治兵之能,山海关守兵大多是吃喝嫖赌之徒。

“住关上者,何所恃以自固。兵填于街衢,哗于酒肆,绝不习技击。而将复以嫖赌身先之。被参之将潜伏关门,明开赌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