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夏风云录> 第52章 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1 / 3)

广宁之战是大夏和大金之间第三次大会战。和萨尔浒之战、沈辽之战相比,广宁之战令人憋屈。这十个月内,大夏拼了命往辽东输血,兵部不停地摇人,户部不停地运粮送饷,工部不停地送炮送枪。

结果旦夕之间,连人带马一并送敌。不单是广宁城里大量军事物资全归大金所有,由于熊廷弼跑得太快,没有来得及运走军粮,右屯还有米、豆等53.37石被努尔哈赤笑纳了。

幸好,努尔哈赤的兵锋也只是在广宁周边转了一圈后就缩回去了。二月初三,努尔哈赤决定在塔山还军。如果再往前一点,努尔哈赤就会发现宁远这地方值得驻军在此,也会发现在芝麻湾等处还有不少军粮。

若干年后,努尔哈赤将会为自己的过度谨慎后悔不已。

广宁城十万守军集体献城投降,反映出辽东不管是客兵还是主兵,其忠诚度和士气值已经低得吓人。一是大金屡战屡胜,大夏将士已经丧失了抗战的信心,觉得根本就打不过,既然打不过就选择加入。

二是熊廷弼、王化贞两人无休止的内斗,让军心更加涣散。徐大化曾经抨击言熊廷弼,“受国厚恩,不思与虏战,而日日与庙堂舌战、笔战”。

三是朝廷长期拖欠军饷,让将士们觉得,朱家王朝不值得他们去拼命。从万历后期,大夏帝国就一直在拖九边军饷,到了天启元年四月,已拖欠九边各镇380万。

正如王在晋所说的,“昨易而今难,以所值之时势不同也,自辽沈相继沦没,而人盆视辽为绝地,谁不爱惜身命”。

四是军纪败坏。吏科给事中赵时用曾奏道:“我众尝数倍于奴,为何动辄败北,贼众素练勇敢当先,而我兵无复纪律耳,经、抚亟须从病源回头”。

广宁将士的士气降落,是有明显的前兆的。第三波大规模调兵中,马登科所带之兵半路跑了一半;陈应魁则纵兵沿途剽掠;李茂先领的兵半路把马卖了560匹,向朝廷谎称马瘟;管大藩领九千浙兵脱逃只剩一千二百人。

姚应嘉曾言道:“援兵所过,鸡犬不宁,一不如意,哄然而逃,安家行粮等项,俱付逝矣。”

这种情况下,就算给足熊廷弼三十万兵,也一样无济于事。

在广宁之败后,辽东的形势已经变得极差了。连着大规模抽了三次兵后,全囯各地已经很难派出士兵援辽了。就算能派出兵,人人怯战,能不能走得到山海关都不好说。

工部仓库里,武器、盔甲、枪炮也所剩不多了。天启二年二月,泰宁侯陈良弼向朝廷哭诉,现在军营里都找不出器械,让新兵操练。

“营中见操器械,因经臣熊廷弼两次奏讨,工部借发半空,今责工部一时创造甚难。”

户部这边,钱包里更是空空如也。辽东军饷预算是不断升高,杨镐经略时预算是十万兵每年三百万饷,熊廷弼第一次经略时预算是十八万兵每年八百万饷,熊廷弼第二次经略时预算是三十万兵每年一千多万饷。

王在晋感慨,“今比昔浮二十五万,则一年费当二千余万,即桑孔刘晏复出,无可奈何。国家为奴酋为患,不知有兵无饷,兵即为患”。

臧尔劝也指出,“辽左用兵算至三十万,计岁用新饷非一千数百万不可”。

臧尔劝曾提出,要减皇室宗亲俸禄,清查各地田地,让大臣捐助,停宫中金花银改供辽饷,将宫中堆积的丝、绢、蜡、茶、布、漆等全部折银,重新收榷税、关税。

但臧尔劝的建议动了某些集团的利益,既没有得到大夏皇帝的明确表态,也没有得到朝臣的有力支持,只是研究研究,就没了下文。

广宁之败的消息传到京师,朝堂上大臣们面如死灰。兵部尚书张鹤鸣深知局势不妙,人心惶惶,自请前去辽东整顿败军,安抚流民。张鹤鸣到辽地没多久,自知没能力挽救局势,辞去兵部尚书,得以全身而退。

很快,大夏新一轮的重要人事任免开始了。在张鹤鸣去辽东期间,王在晋代管兵部。熊廷弼、王化贞、韩初命三人被押往京城,下狱待罪。

大夏皇帝决定启用宣府巡抚解经邦为辽东第六任经略。可解经邦上任才几天,就三番五次请辞。最后天启帝怒了,以“托词避难”为由,将解经邦贬官为民,永不叙用,同时下诏强调,以后谁要是再推辞,不肯去辽东,一律重治。

解经邦辞职后,大夏君臣议来议去,又看中了王在晋,任其为辽东第七任经略,同时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大学士,任史邦华为天津巡抚,任袁可立为登莱巡抚。

这可把王在晋吓坏了,也找各种借口推辞不去,什么“臣更有病”,“陛下,臣已病危”。这可把大夏皇帝气坏了。

当宫中大太监奉着圣旨,领了一帮武士,当着王在晋的面连杀了三只鸡后,王在晋的病一下子全好了,乖乖地领旨前去辽东。

派新官上任,旧账也要算。大夏皇帝命刑部尚书王纪、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三人,对熊廷弼、王化贞进行三司会审,同时让王允成等十三道御史共同会审。经过一番调查取证,广宁之败三个多月后,会审的结果出来了。

三司同御史们会审结论是,“二臣被非尝宠遇,宜同心戮力,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