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我家的后院通现代> 第217章 沪市开商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7章 沪市开商场(1 / 2)

顾玲花她们找的房子确实很大,沪市的棉纺织业在解放前那是相当发达的,光荣氏兄弟建立的申新纺织厂,生产能力就占全国纺织业的24%,仅次于他们的郭氏永安纺织公司,也拥有五个纺织厂,还有其它纺织厂,可以说占据着全国纺织企业的半壁江山。

解放后,沪市生产的纺织品成为时髦货的代名词,全国人民都喜欢沪市生产的棉纺织品。

这几年,中外合资的棉纺织厂多了,但造成的污染特别是对河流的污染也多了。

所以沪市市政府规定内环线范围内不再建厂,部分企业或搬迁或合并。

今天王家要去看的就是合并后搬迁走的一家棉纺织厂。新厂在郊区,那么老厂房如何处理呢?

政府决定出租。现在可还没有拍卖土地这一说呢。

这块地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也要这么多。相当于是一百七十多亩地。

这在沪市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是相当大的一块地了。

政府当然希望哪家一次全部租下来,但这显然不可能的。

因为一直找不到租客,这房子就一直这么搁在那里。

小美倒是挺想买下来的,她家钱不一定够,但可以贷款啊。

她不止一次听周惠芳和向玲玲说起买房贷款的事,说现在没有人买房不贷款的了,贷到就是自己的。

她还从周惠芳那里知道,沪市的房价有多贵,周阿姨每年挣不少,也是最近几年才为儿子在沪市买了一套房子,还是与亲家合起来买的。

如果现在能买下来,不要太合算。

当然这只能想想罢了,现在还没到房子可以买卖的时候呢。

那就租呗,等以后时机合适了,可以买卖了,再买下来。

双方的谈判还是很紧张的,厂方希望王家全部租下来,王家只想租仓库。

仓库两层,加起来建筑面积二十三亩左右,非常适合开一家大型商场。

几个轮回下来,还是没有结果,王奶奶问王艳琴有没有人认识厂里的人,或者区里的人。

王艳琴也算是在沪市生活两三年的人了,确实七拐八拐地认识区里的人,于是托人去打招呼,最后王家租下了仓库。

租房协议王家提出去区房管局签,这样比较正规。

陈爱国介绍了一个律师朋友给王家,这律师根据王家的要求,起草了租房协议。

这协议上不仅规定了时间,还有对方以后如果要出售的话,王家有优先购买权;如果在租期内卖掉或另作他用,对方要负担巨大的赔偿费等等。

当时的人,怎么会想得到,不消几年,这黄金地段是可以拍卖的,当即都同意了,当然,这也跟王家托人打招呼有关。

租下来的仓库一共有两层,王家把第二层改成了一家百货商店,一楼统一装修后,隔成了一个一个小店面,对外出租。

这样搞了半年,到元旦前,全部准备工作完成,王家决定在元旦那天开业。

这回小美坚持开业之前要广而告之。

其实在1979年,我国就有报纸、电视上的广告了,王奶奶也知道这事,这次答应孙女的要求了。

按小美的设想,这广告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的,就是海陆空齐上阵。

所谓海陆空齐上阵,就是电视、报纸、公交车、火车站一起投放广告。

王家请人算了一下费用,吓一大跳,实在太贵了,当下就给否定了。

最后王奶奶拍板,现在看报纸的人还是挺多的,就在报纸上登广告,同时在锡城、龙城、润州、金陵、杭城等大市的报纸上登广告。

广告上除了开业时间、地点外,还专门印了入场券,说明凭一张入场券可以到店里领十张抵用券,每张抵用券可以抵两元钱,在结账时抵扣。

使用日期是开业头三天。

这一系列操作都是苏东芝等市场部的人员在操作,开业筹备主要是顾玲花和彩娥在准备,包括店员的招聘和培训,物品的配送、摆放等。

王奶奶在沪市租了房子,和员工们住在一起,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每天忙进忙出,很辛苦。

可是没有办法,家里三个在学校的,一个是毕业班老师、班主任,两个是毕业班学生,都在关键时期。

小美是对家里生意跃跃欲试的,在奶奶沪市床铺的枕头下,放了月季花枝的,随时可以过去。但王培根轻易不允许,因为,小美的成绩自从进入初三,直线下降。

所以,他把向玲玲曾经说的“唯读书是务”这句话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鼓励两个孩子。

小美没办法,只能跟家人讲好,每周日下午,学生放假半天,她去一趟沪市看看装修进度。

王家商场一楼除了招租的店面外,还留了仓库的,这里布置得和现代的仓库差不多,给王家留了一小间,里面一个办公桌,墙上一幅画,画里一棵月季花枯枝。

大部分的货物是小美倒腾过来的,还有一些是王家为了掩护小美操作,特意从苏城运过来的。

这时候,田水官负责的运输部就发挥作用了,先走水路,走苏州河,到了沪市的轮船码头,就租了货车,运到商场那里。

万事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