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时,其人方才反应过来:自己马速过快,兵卒追随不及!
他勒马回身,登时目眦欲裂。
其人麾下那五百余壮士,因不善马战,已纷纷下马,倚着战马结成阵势,奋力抵挡欲突围而去的高览那可怜军司马。
张辽怒发冲冠,怒吼一声便催动战马冲过去。
那些壮士纷纷高呼:“将军欲弃我等而去乎?”
张辽高喝:“非也!诸位随我突围!但教张文远一息尚存,必保诸位安然凯旋!”
那些壮士们高呼:“将军高义!我等誓死追随将军!”
张辽哈哈大笑:“诸位先随我杀敌,随后纵火!”
他觑准那收拢兵卒的军司马,再次一马当先而去,只奋力一刺,那可怜虫便下黄泉,追随其人主将高览去也。
张辽高呼:“高览已死,我大军已合围!尔等还不速降!”
他一边反复高呼这番话以打击敌军士气,一边左刺右搠,为自己身后壮士们杀出一条血路。
那些步卒见张辽如此勇猛,且的确带着自己奋力突围,士气顿时激昂起来。
这一曲五百余壮士,一边高呼“杀!”,一边奋力劈砍敌军,在他们悍不畏死地杀敌突围下,他们途经之处,一时间竟所向披靡。
高览及其人军司马既死,且大寨中火势蔓延开来,寨外又是漫山遍野的“敌军援军”,再加上张辽这一曲壮士悍勇难当,袁军兵卒们虽人多势众,却再无战意。
尽管诸如军司马、曲军侯等中基层指挥官尚在。
随着“当啷啷”之音不绝于耳,袁军兵卒终于弃械投降。
此时,东方未晞。
天光大亮之时,迫不及待的曹操终于赶到。
不出意外,他再次“猝不及防”地进入已易主的延津大寨。
半日一夜之间,袁绍西路全线沦陷,其人不但后寨危急,且延津渡重归曹操之手,黄河北部的河东、河内二郡,与官渡战场重新结为一体。
曹操进入中军帐后,当即下令:
命河东太守刘勋、河内太守魏种,速发军粮、辎重及援军,自延津渡渡河支援官渡。
命驻守本寨的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尽力拖住袁绍主力;曹洪、李典、朱灵三人坚守本寨;贾诩、郭嘉和娄圭为六将出谋划策。
命驻守原武城的于禁、乐进二人,即刻修缮城墙、加固工事,与官渡本寨形成掎角之势;令于禁将五千匹战马尽快运回本寨。
令本寨遣将调拨八千骑马步卒,趁袁绍猝不及防…袁绍的确是猝不及防…之下,火速调至延津大寨。
最后,曹操唏嘘不已。
“文若此番运来战马、援兵,并定此妙计,不愧为我之萧何、张良也!
公达、奉孝算无遗策,不愧为我之陈平也!
文则、文谦、云长、公明、文远勇猛无俦,不愧为我之婴、滕、绛侯父子、樊哙也!”
除关羽外,众人皆感动不已,纷纷或抱拳、或作揖自谦。
关羽虽也抱拳自谦,但心中极为不屑。
娄圭娄子伯,在官渡之战时确实追随曹操屡屡出谋划策,后又多次献策建功,关键是,其人还始终不染指兵权。
然并卵,其人最终还是被曹操随随便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杀了。
其罪名为:我说你对我怀恨在心,那你就是怀恨在心!
所以,这里咱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曹操和公认国贼之董卓老贼的异同!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
董卓是汉末丧乱的导火索,以“僭逆不臣”闻名。陈寿在《三国志》中斥其为“千古第一巨奸”,定性可见一斑。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魏书六董卓传》赞语
曹操则是扫平北方的霸主,是使中国再度统一的英雄人物,被历代史家称颂;即使持驳斥态度者,亦不否认其功绩。
如果抛开“功业大小”与“人物风评”,会发现曹操与董卓一样,均是天下权奸、篡汉逆贼。甚至曹操后来的许多行为,完全师从董卓,可谓“董卓的继承者”。
若梳理各方材料,大家就会发现董、曹二人的“行为模式”极端相似,甚至可谓一脉相承。结局与评价的不同,除了个人素质差异,盖因时代所限。
换言之,董卓是“打破迷信”的先行者,曹操则是“继之而起”的后来人。
曹操在建安年间(196-220)的一系列不臣之举,均可以从董卓身上找到影子。
虽然“董卓擅权”仅三年便败亡(189-192),但其统治手段,称得上“霸府政治”的先驱。
所谓“霸府政治”,即权臣利用“独立于皇权”的行政机构,逐步实现“易姓嬗代”的使命。曹操的丞相府、曹丕的魏王府、包括南北朝时期的一系列权臣幕府,皆属霸府范畴。
换言之,皇权稳固的情况下,“幕府”虽然独立办公,其职能依然是“辅弼皇权”;而“霸府”则专为篡代设立。
曹操在“篡汉旅途”上、几乎在所有方面、完全师从董卓。
董卓上洛(189),废司空刘弘而自代之。很快自领太尉、进爵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