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
不管什么时候,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无论面前坐着什么人,都要不卑不亢,展现尊重和平等。
第二节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一、访问中的“取”与“予”
访问实质上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这种认识活动的主要矛盾是认识主体(即记者)和认识客体(即事实或受访者)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即“取”和“予”的矛盾。
记者访向的目的性很强。记者同受访者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也不是闲话家常,而是为新闻报道“获取材料”。
记者希望受访者能够积极配合自己完成采访任务,尽可能提供翔实的新闻事实材料或信息,最好是能提供独家的材料,并且还希望对方善于表达。
在记者看来,这种配合是有充分理由的:媒体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知情人士为媒体提供信息、配合媒体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受访者而言,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采访采取回避、搪塞等不配合态度,这使得记者不能充分获得所需信息甚至空手而归。
受访者希望记者的提问简明具体,符合自己的思路,表述清楚,无歧义。受访者通常都会关心记者得到他所提供的事实情况以后会干些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尤其是对负面材料的调查,受访者一般顾虑会更大一些。
所以记者同受访者需要处理好的一种关系就是“取”与“予”的关系。
要知道,记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被组织在一定的新闻机构之中,担负着向广大受众传播新闻信息、报道事实真相这样特定任务的人。被认识的对象也不是一般的人或事,而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与传播意义的那些人和事。记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获取尽可能多的真实信息,获取材料时往往是急迫的、充满渴望的。
受访者没有必须接受或积极配合记者采访的义务。受访者接受采访,无偿提供材料和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如时间成本。实践表明,一些批评性或揭露性报道,尤其是一些报道歪曲了受访者的原意或者泄露了个人信息,会给受访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风险。
记者要对自己和受访者之间“取”和“予”关系作辩证分析,要正确认识采访活动中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殊性。在这样的矛盾中记者要争取主动,妥善解决矛盾。正如中国古代格言所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首先,关于访问的主题、范围或者记者的大体思路、想法,记者可以提前和受访者沟通,再进行正式的访问。
其次,记者在采访中要尽量避免单纯的“你说我记”的情况,要主动与受访者交流。最后,记者可以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告知受访者,以诚相待,解除对方的顾虑。当然,这种“交底”需要根据情况了解受访者的心理,要留有一定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死,尤其不要轻易许诺为对方做什么。
二、访问气氛
访问气氛是采访活动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它直接影响采访的效果。访问气氛并不4是按照记者的愿望发展,这需要记者根据采访选题的内容和采访的具体情况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在自己的采访体会中写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宝库,都有一肚子话希望向人倾诉,但是一定要选择能够理解他、使他信任的人。一个好记者,就是要尽快地推倒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那堵墙,使自己的心和受访者贴近,掌握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
新闻采访中,记者和受访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初次见面,彼此是陌生的。受访者要与百生人交谈,还要面对录音笔、摄像机等专业器材的记录,难免会心理紧张。这就需要记者采访时在短时间内与受访者“一见如故”,倾心相谈。
记者要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访谈氛围,迅速消除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以便于沟通和交流。
融洽的访问气氛能够让受访者感到被尊重、轻松自如、畅所欲言,从而记者的访问也会收获良多。正如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约翰·根室所说:“目的在于使被采访人轻松自如,让他真正的说,而不仅仅是答。”
在营造访问气氛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受访者对记者的第一印象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采访活动的态度,影响采访质量的高低。记者可以“因人因地制宜,调用访问方式和技能,使对方在情感心理活动过程中,一开始便对记者表示信任和亲近,从而迅速打开采访的通道”。中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使记者与受访者“一见如故”“倾心交谈”,这是记者从是问中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的基础。著名记者艾丰说过:“在记者的所有社会交往中,最主要、最经常、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关系。”
三、融洽的访问气氛的构成因素
融洽的访问气氛包含四个因素。
1. 尊重和理解
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一种协作关系。无论社会地位还是财富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应当被尊重。
在采访中,记者不能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应当谦虚谨慎、礼貌待人。记者采访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