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访问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访问中“取”和“予”的矛盾。
3.熟知融洽的访问气氛所包含的因素。
4.掌握深入访问的关键。建议自学学习
9学时。【访问的形式和原则,1学时;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5学时;深入访问的关键,3学时】
新闻采访是随着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渐单独分立出来的一种社会实践。从20世纪初休曼的《实用新闻学》到20世纪40年代朱利安·哈里斯等人的《全能记者必备》,再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麦尔文·曼切尔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等著作,都把新闻采访当作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我国新闻学著作也将采访作为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一种最基础的活动,一直都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访问的形式和原则
采访是记者为了传播新闻和各类信息去了解事实的一种社会活动。采访与一般的了事物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任务和要求的、自宽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采访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调查研究。毛泽东曾经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少奇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报纸工作人员是什么人?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而记者的采访更侧重于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一、访问的含义
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是访问和现场观察。访问是由记者主导或组织发起的与受访者(知情人士或相关人士)的谈话,以获取新闻信息、探讨真相为目的。
记者通过访问获得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新闻要素、事实的背景、事实的原因、事实的结果和主要影响、有关事实的观点和评价、细节和场景等具有表现力的事实因素,以及事实中人物的行为、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曾说:“新闻事业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以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采访是一门“问”的艺术,向谁发问、问什么、如何发问,既体现记者的采访能力,也决定了采访效果。
访问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活动,也是记者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如果记者不知道怎样进行访问或者访问方法不得当,会直接影响新闻写作和报道。记者个人的素质和访向的技巧对于访问效果的影响很大。同一位受访者,在面对某一位记者时可能都沉默寡言,但是在面对另一位记者时就可能滔滔不绝。
善于访问的记者都拥有巨大的好奇心,对很多客观事物的变动和社会现象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懂得如何获取信息,还懂得倾听、交流以获取对方的信任和真诚回应。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经说:“每一次访问都是对我的智慧的挑战,都是消耗我灵魂的一次实践。”
二、访问的形式
从形式上看,访问可分为个别访问、集体访问、向卷调査、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等,记者经常运用的是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
1.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就是记者对受访者作单独访谈,这是最经常运用的一种访问形式。个别访问基本上是“一对一面谈”,即一名记者对一位受访者所进行的当面访谈,有时可能是一名资来记者带一名年轻记者采访一位受访者。
个别访问除“面对面”访谈外,还可以运用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等方式。
2.集体访问
集体访问就是记者主动邀请多位受访者开座谈会或记者应邀出席记者招待会。集体访问的形式有“一对多”的访问、“多对一”的访问。
“一对多”的访问即开座谈会进行采访,所谓“一对多”就是一名记者对某些群体进行采访。
“多对一”的访问通常是指记者招待会上的采访。记者招待会上,新闻发言人通常是面对众多记者回答记者的提问。
另外,记者在访问新闻人物或先进模范人物的时候也常出现“多对一”的访问,即多名记者同时去采访某一位新闻人物或先进模范人物。
三、访问的原则
在访问中,有一些原则需要记者遵守。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记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记者在提问前给被受访者的第一信息不是语言而是态度,这直接决定了访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和交谈的效果,因此记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而非教师、警察、法官或辩手,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有些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傲气十足。有些记者听到对方谈话中的“毛病”就忍不住“教育”起对方来,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有些记者可能不认同受访者的观点,便忍不住和受访者争辩,甚至当场驳斥受访者的观点和结论。这种访问时的争辩,非常不利于采访的深入。曾反复告诫年轻的同行们:“不要跟对方争吵!我们是拿事实的,争吵是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