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六年年底,第一份“光报”从南京传进了南京。乃是锦衣卫江南局所传“吾皇英明神武,万寿无疆”,朱翊钧览奏哈哈大笑,对“光报”路线规划和主管施工相关人等录功封赏。
光报报路的连通,将两京信息传递速度从最快的“急脚递”所需的五昼夜,压缩到了六个时辰。
朱翊钧作为有一定历史知识和政治素养的现代人,深知帝国统治的稳固直接取决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密度。
所谓“驿道者,国之脉络,不容壅滞”,明朝廷建极之后,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驿道建设和信息传递。到嘉靖中期,全国水驿、马驿总计一千二百五十九个;到万历五年,已经增加到一千七百六十二个。
这些驿站,分三个层次管理。最大的为枢纽站,又称“要冲”,设八十匹马或二十艘快船;其次为主干站,又称“正路”,设六十或四十匹马或十五、十艘快船;最次为偏行站,依据偏僻程度,设五艘快船左右,马匹三到十匹不等。
这一千七百多个驿站,构筑了帝国信息传递的枝蔓,是传达皇帝意志的神经,朝廷政策的血管;同时还担负着贯通商路的重要职能。
对于朱翊钧来说,这神经、血管的效率还是太低了:例如朝廷邸报下发到四川都司,全程5185里,86站,依照《明会典》规定,需用时172天,差十天半年。
其次,这驿路最多到通衢之地或军事要塞,对于县城之外的地方,帝国的血管还没有生长到那里。而在朱翊钧看来,这恰恰是封建国家动员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皇权不下乡”,当然会导致民心、民力都无法集中到中央的意志之下。
因此,万历七年开始,随着黄册、户贴编制工作的逐渐深入,驿政改革也提上日程。成立一年半的“驿政部”终于获得第一笔五十万两银子的拨款,在全国铺开了网络。
若想能够将驿政这改革变成可持续的善政,首先就要解决供养着网络的资金来源。全像此前那般,靠地方财政补贴和中央拨款,完全不足以支撑,因此驿政部的改革分三步:
第一步,将全国驿站收到中央驿政部统一管理;成立大明邮政商社——驿政部百分之百控股。
第二步,将卫所改革裁撤的士兵,统一发了绿色“大明驿政”的制服,转为本地驿站邮递员。分兼职、专职两种,有地的兼职,无地的专职。
第三步,印制邮票,出台《驿政管理办法》,在全国开展通信、托运、汇款等服务。
此际的大明农村,上述需求是极少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而城镇之间,这种需求是惊人的多。
和民营的镖行和委托商人代送这类竞争者相比,大明驿政最大的优点是“快捷、稳定、有保障”。
大国企的威力在本时空终于显现出来,首先是速度快,最慢也跟朝廷邸报一个速度,如果当事人着急也可以加钱,驿政商社提供加急服务。
其次是稳定,按照最慢两天一站的速度,寄信人能够判断自己的信或者货物大概到达收件人手中的时间,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即可以通过信件往来经办,而不必千里迢迢的见面;
最后是保障,作为本时空第一个有头有脸的大国企,驿政商社对寄送物品是保价的——信件丢失,两倍返还邮费;物品丢失,照价赔偿。
最后,还有建成于万历六年年底前的光报主干网也面向民间开放。如果当事人有急事,例如告知朝廷某官员他的老父亲病危,可以用一个字十两银子的代价,让驿政商社所属的光报局给你发一份光报——这玩意按照本时空大明人的评价是:“快如电闪”。
而对于运河两岸的大商贾来说,光报这种服务更是无法拒绝的。尽管十两银子一个字,但入夜后的光报局门口也经常排着队。开始的时候这些家伙没经验,最多精简到这样:“人参售罄,五百斤速发”。后来有了经验之后,变成“参罄,五百”,一下子就能省下五十两。
卢国锋驿丞在万历七年的改制过程中,担任了彭城驿政局一把手。他的身份是双跨的——既归属于驿政部,又是彭城分公司的总经理。
而彭城府的官民,对外来户卢爵士终于刮目相看了。此前他虽然身上有爵位,但作为迎来送往的驿站头儿,他的政治地位仍然很低,也经常受气的。例如一个拿着驿票的官儿来挑肥拣瘦,就够他喝一壶。
然而如今不存在驿票这种东西了,朝廷规定,官员差旅,按路程远近和耗费十日,直接发补贴。天下驿站收归商社后,原来的接待工作一律对外收费。
也就是说,任何官员住驿站——现在一律改名某某驿政宾馆,和行路的旅人是同等待遇,能赶上豪华套算你运气好,赶不上还不愿意住标间的,请到别处住去。当然,你想把补贴省了,自己不顾体面到外面大车店去挤大通铺去,也随意——若遭了贼不算工伤。
也有例外,就是退休的京官驰驿的待遇还没有取消。按照驿政部的安排,驿政局总经理要在驿站住一个院子的——若遇到驰驿,总经理要把房子倒出来,给驰驿的退休老干部住。其余时间,你愿意用这套房子赚外快也随意,这算是给总经理的一个福利。
对于卢爵士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