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黄巾军九州并起,气势如潮,朝廷屡战屡败,各州疲于奔命。
直到有一天,朝廷受人点拨,启用了卢植,拜卢植为中郎将,率北军五校,全权主持平叛。
自他受命征讨,很快就基本稳住了局面,然后亲自率军,在冀州巨鹿郡与黄巾军主帅张角对峙了四个多月。
就在这期间,皇帝派了个名叫左丰的近侍小太监前来劳军。
这个左丰,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在招待宴席上,话里话外,公然索贿。
一开始卢植还虚与委蛇,后来左丰益发不知收敛,竟毫不顾忌朝廷体面,把卢植军营当成了菜市场,讨价还价起来。
话语戳得狠了,卢植无奈,只好当场翻脸,严辞拒绝。
左丰回到洛阳后,回禀皇帝,盛赞卢植本事真是不得了,了不得,很善于治军,很得军心,军中校尉,无不惟卢植马首是瞻,而不知皇帝为何物。
而我们是堂堂朝廷正规军,又有卢植作为统帅,打败黄巾乱党那些草贼,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军威如此浩荡,但不知道为什么,卢植就是迟迟不肯进兵,要活生生的与他们对峙这么久,浪费钱粮不说,重兵久处于外,只怕也不是汉室之福。
这番话,说得皮里阳秋,皇帝年轻,因此生疑,两次手诏卢植不得与黄巾草贼对峙,应主动出击,尽快平乱。
卢植认为“事有所不济,术有所不备,军有所不可出”,希望皇帝再宽限一些时日。
奏章递上,皇帝一阅之下,勃然大怒,当场下诏,直接剥夺了卢植的军队指挥权,槛送京师,判处减死罪一等,意思是原本应该杀了你,但陛下仁慈,饶你一命,改罚永久监禁于大狱。
接替卢植的是一代名将皇甫嵩,他接任之后不久,就顺利剿平了黄巾军。得胜归来,大家共推皇甫嵩的功劳,当为天下第一。
不料皇甫嵩却上书皇帝说:“我之所以能最终取得胜利,都是因为遵循了卢植先前的规划方略,按照了卢植先前的安排布置。”
这种说法太过离奇,卢植只是与贼人对峙数月,寸功未立,而披坚执锐,攻必克,守必固,成就大功的,却是你皇甫嵩啊。
百官纷纷上书抨击皇甫嵩:即使他有谦虚辞让的美德,也不应该拿朝廷赏罚来做人情。一时间,朝廷上议论纷纷,激起了很大政潮。
面对莫大功劳,皇甫嵩固辞不受,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为了平息政潮,只好应皇甫嵩要求,召开了一次高层密会,仅限于皇帝、三公和皇甫嵩参加。
皇甫嵩在会上摆出了大量事实和证据,最终三公公议:卢植确实是平定黄巾之乱的首功元勋。
因是密会,左史右史均不得与闻,而三公,又按例不得私传禁中语,只得终生对此守口如瓶。
在那个会议上,皇甫嵩到底说了什么事实,摆了哪些证据,说服皇帝与三公下此论断,却始终不得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