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北宋兴盛之,范仲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北宋兴盛之,范仲淹(2 / 4)

不久,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父亲病逝,生活陷入贫困,母亲谢氏抱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人朱文翰。改嫁需要有姿态,于是范仲淹改名朱说。朱文翰的家在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现在叫范公村。所以范仲淹也值得你们山东人骄傲,山东人的养子。

我问,什么时候改回范姓的?

他说,当官后。他考上进士的时候,还叫朱说。

我说,基因的强大,龙生龙,凤生凤。

他说,还需要有读书的机会。虽然母亲改嫁了,但是依然嫁到了大户人家,不至于说需要喂猪放牛。

我问,范仲淹前两次被贬是因为什么?

他说,第一次是干预皇帝母子关系。宋仁宗要带着文武百官给刘太后磕头祝寿,当时范仲淹就提了反对意见,意思是祝寿是你家的私事,她又不是我们的娘,我们磕哪门子头?何况你已经20岁了,成年了,不能什么事都继续听你娘的了,你是一国之君,懂吗?于是被刘太后给贬了。第二次是插手皇帝夫妻关系。刘太后死后,宋仁宗自然就硬起来了,急忙把范仲淹喊回来。宋仁宗想换个媳妇,众大臣多赞成,说婚姻自由,庄稼汉都能休妻离婚,何况是天子,范仲淹却极力反对,又被贬了。临行前,京城同僚纷纷送出城门,感叹一句:范君此行,愈为光耀。所以我刚才说,范仲淹的三次被贬,也成就了他。

我问,宋仁宗这么怕刘太后?

他说,宋仁宗与刘太后就是狸猫换太子的俩主人公。当然,在民间,狸猫换太子的主角是包拯。大体情节是当年的刘皇后与太监郭槐狼狈为奸,在李妃生下宋仁宗时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婴儿带回宫里假装是自己所生。李妃被陷害,流落民间,遇到了开封府秉公断案的包拯,最终帮仁宗母子团聚。

我说,包拯管的有点宽。

他说,历史上的确有“仁宗认母”这个事,也有包拯这个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不过两者并无关联,是后代文人强行给捏到了一起。宋仁宗确实不是刘皇后所生,只是由刘皇后抚养长大。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李妃最初是刘皇后身旁的侍女,负责照顾刘皇后的生活起居,后来被宋真宗临幸而怀有身孕,升级为妃子,孩子交由刘皇后抚养也是宋真宗的意思。历史上的刘皇后是个实力派,又受到宋真宗的独宠,不需要与什么后妃争宠,她们没资格没实力叫板,都要虔诚的喊一声姐姐。

我问,范仲淹官至什么?

他说,参知政事,副宰相。宋朝吃了西夏三闷棍,宋仁宗也开始反思,我大宋外强中干呀,咋让一个西夏打的满地找牙?问题到底出在哪?应该做一些改革了,否则,大宋迟早要毁在我手里。他急忙召范仲淹进京,把他提拔成副宰相,同时重用富弼、韩琦,然后给了他们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几个给咱们大宋开个药方,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于是,他们几人搞出了“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核心是解决宋朝的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

我问,主要有哪些举措?

他说,一是对官场进行瘦身。一方面对现存官员实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严格把控入职关,关闭贵族子弟不经考试就可以直接任用的“门荫”制度,同时并州县,减少政府设置,减少干部数量。二是减税赋,激活农业、商业。三是重新启用征兵制,点谁的名谁去当兵,因为过去的募兵制几乎吃空了中央财政。我说,前两条好前卫,仿佛看到了今天的影子。

他说,宋仁宗对新政是拍手叫绝,力挺范仲淹,但还是没采纳征兵制这个方案。

我问,新政为什么会失败?

他说,要求改革的是宋仁宗,叫停改革的也是宋仁宗。宋仁宗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他刚开始对范仲淹的确很信任,但是对改革阻力估计不足,遇到滔滔反对之声就缩回去了,不仅叫停了改革,还把范仲淹发配到邓州任职。

我说,对官场进行瘦身,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他说,是的,成语“一笔勾销”就是讲这场改革的。范仲淹挨个考察每位官员的任职政绩,若是发现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将此人的名字从花名册上一笔勾销,逐出官场。富弼弱弱的提醒了一句: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这样一来,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回了一句: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千家万户哭要好得多吧?!

我说,范仲淹屡次被贬,心态还很好。

他说,是的,比屈原强,百折不挠,即便被贬也依然豁达潇洒。《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改革失败被贬邓州后创作的。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压根没去过岳阳楼,这篇千古名作是他看着草图,凭借想象力写出来的,你还能背出不?

我说,最经典的那句肯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说,当年八十多岁高龄的钱伟长主持组建新上海大学并担任校长,他在上海大学原有的“自强不息”校训后面就加了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对政治大节和私德品行有追求的人,不是到了邓州后才有了这个心境,他在泰州当小官的时候,就提出过“君子不独乐”的观点。我最喜欢的是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