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 三国纷乱之,司马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国纷乱之,司马懿(2 / 3)

老窝,丢了荆州,关羽一行急忙往回赶,到麦城时,脑袋被砍下来了。

我问,您作为军事战略家,您觉得关羽该如何守?

他说,第一、按兵不动,守要比攻容易。第二、如果敌人是压倒式优势,则回退益州,保存实力,毕竟荆州只是个战略缓冲区,虽然很重要,但也不是不能丢,在三足鼎立状态下,真正决定胜败的是兵力和财力。

我问,假如刘备只守四川盆地,不扩张,可行不?他说,在秦朝之前,可行,因为那时还没有大统一这个概念。秦始皇给后人打了样本,后来不管谁当皇帝,都把大统一当自己的执政目标,所以不可能让你在四川搞独立。要想获得生存空间,必须积极外扩,你扩到的版块越大,你存活的几率越大。蜀汉往北有秦岭,扩不出去了,只能向东扩展,所以荆州必须要争。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也是最容易坍塌的,稳定的前提是旗鼓相当,要说坍塌?又很简单,只要一方稍微变软,两边会同时捏你,都想快速蚕食你,扩大自己的版块。

我问,整个三国时期,司马懿算不算最大的赢家?

他说,从结果来看,是!不过这涉及到一个评判标准,是按节点,还是按结果?假如一个人一出道就风调雨顺,四十五岁就干上了省长,但是六十二岁那年被双规了,那么他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按照节点来划分,从出道到六十二岁,他都是人生赢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是从盖棺定论的角度去分析呢?又觉得他的一生是失败的,是个反面教材。我们评判历史人物,多是盖棺论,就是以死的时候为评判标准,例如最后整个三国落入了司马家族的囊中,司马懿就是最大赢家,比刘备、曹操、孙权还要厉害。倘若以节点论呢?在三国主要人物健在的日子里,司马懿虽然身居要职,其实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从未出过头,说是苟且偷生也不为过,他的苟且不是为了谋取天下,而是为了保住荣华富贵,刘备、曹操、孙权风头正劲的时候,谁会认为司马懿比他们三人更智慧更成功?!

我说,不过,老百姓普遍认为司马懿从年轻时就开始谋划夺取江山。

他说,我认为,没有!那都是受书本影响,书写历史、小说的人,是先看到了结果,然后反过头来去剖析司马懿,认为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谋划自己的帝王之业。司马懿的性格跟你有点像,精于算计、不爱冒险,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身居要职,不显山不露水的前提下,享受一份丰腴又稳定的贵族生活。后来为什么变了策略呢?两个原因,一是曹家一代不如一代,能驾驭他的人都死了;二是曹爽压迫司马懿压迫的太过分,让他喘不过气来。举个例子,你在阿里巴巴干总工程师,阿里巴巴换了几任接班人都跟你相处的很好,但是新上任的财务总监(曹爽)看你不顺眼,想把你挤兑出去,你若是不自救就出局,你一反击不要紧,阿里巴巴成你家的了。

我说,也就是说,纯属偶然。

他说,之前我给你科普过,基业不保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帝王的基因不稳定,没有足够优秀的接班人选,一旦有娃娃皇帝上任,江山就很难稳定了。曹操死的太早,接班人命又太短,如果每一任接班人都能活到六十岁以上,司马懿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无论他怎么谋划怎么隐忍都白搭,所以他的胜出是上天给的机会。

我问,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他说,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没有文人起义这个说法。相反,在孔子的影响下,文人追求的是顺从,君君臣臣,臣永远是臣,而且要做圣人,千秋万代,万人景仰。当然,他未必没有过这个念头,一是内外环境不允许,二是他怕自己被后人写成王莽翻版。对于文人而言,最大的紧箍咒就是后人黑化自己!

我问,司马懿会不会也是这么想的?

他说,司马懿跟诸葛亮是同学,师出同门,年龄也相仿,亦敌亦友,俩人其实想法都差不多,就是我们是谋士,以辅佐别人成就大业为己任,而不是谋权。司马懿完全是被逼急了,狗急跳墙,结果跳高了,把整个江山给跳来了。

我说,既然是同学,那还打什么打。

他说,这就是各为其主了。楚云飞、李云龙。

我说,很多人推崇司马懿说的那句: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他说,这话不是司马懿说的,而是后来的书写者说的,玩政治的人,不可能说这么浪漫的话。县长要查下面某个局长,你跑到县长面前说,xx这个人不错,我能否见见他跟他聊几句?你不是找死吗?你要第一时间发表站队讲话,坚决支持反腐倡廉……

我问,曹操没看出来司马懿有称帝的野心吗?

他说,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真的从来没有过这个念头,若有,曹操临死也会捎着他的,不可能留这个后患。相反,他一定觉得司马懿是个人才,能辅佐自己的子孙后代。只是大环境在变,人也在变。

我问,曹操算是成功的吗?

他说,按照节点来论,他是成功的。曹操是纯粹的天赋型选手,整个三国,多是家族型选手,而他是独苗式,是纯粹靠自己站起来的。理论上,曹操也算贵族出身,只不过他的贵族有些牵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