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朕登基以后> 第198章:报纸行业的倒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8章:报纸行业的倒爷(1 / 2)

潮州军械厂这儿,借着秘密印刷科举试卷的设备,第一批搞出来报纸。

“大明日报”的名字虽然大气无比,但其中内容,却是相当接地气。

排得板板正正的版面上,看似有很多内容,实则不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开篇便是《猴王出世》,内容赫然正是明代已经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白话神魔小说——《西游记》。

这个时代,吴承恩老前辈已然将传世名著创作了出来,其中很多故事,在大明基本上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唯一遗憾的是,如今的时代,完全没有后世那般发达的纸质传媒体系,亦然没有知识产权之类的说法。

文人著书,都是通过自掏腰包,请专门从事印刷行业的作坊或是书局印刷,然后再自己出售。

在白丁占据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前提下,这门生意可谓难到了极点。

毕竟读书人群体,大部分都是奔着“经史子集”,八股骈文考科举去的,痴迷寻常小说之类的书籍,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玩物丧志。

百姓中的识字者,又有多少能够大范围、大规模的去求购这样的“闲书”?

再加上以农业为主的阶层,带来的社会相对固化,商业流通不便,就算是了不得的传世名著,也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罢了。

换而言之,除非是那些真正光彩耀世的大才与巨著,不然的话就算是朝堂大佬、顶级士族大儒所著的书,也就有可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王朝大一统的封建制度下,对文化的兴旺与传播极为不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就好比有着“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盛誉的徐光启,他花费半生心血,所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启蒙的巨著。

在明清时期极不畅销。

仅有的流传本,都是在徐光启高中进士后,散尽家财请人印刷出版,放在各地大小书局、书店中,作为读书人购买“经史子集”的随增品罢了。

徐老大人的本意,是让大明的读书人,在白首黔经之余,多了解一些科学技术。

奈何时代限制,白瞎了他散尽家财的良苦用心。

不过比起在“百姓为牲畜”,官员皆代天子“牧民”的封建制度下,科学类书籍格格不入的悲惨境遇。

白话通俗小说,还是有那么一点市场的。

至少那些民间以“说书为业”,靠着浅薄的文化市场艰难谋生的人们,对这种光怪陆离、故事引人入胜的小说,有着十足的依赖性。

可以说,《西游记》这样的,与大明时代背景严重不符的“闲书、杂书”,能够流传下来,说书人与早期的戏曲行业从业人员功不可没。

这样的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弊端。

最直接一点便是,长篇小说,流传到民间,到大字不识几个的最广大百姓中,就只剩下只言片语的故事,或是整个故事中某个精彩的片段。

要知道,说书人是要靠这个谋生的。

他们为了吸引观众,肯定是挑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来说。

传世名著虽然脍炙人口,流传范围极广,但仅靠民间的力量,根本就无法完全传播。

而朱由榔要做的,便是把原本零散的、从原著中剥离出来传播的故事,给成体系的通过报纸给发出去罢了。

当然,帮助传世巨著扩大影响力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随着这样的好东西流传开来,崭新的“大明日报”,影响力不也就扩大了么?

后世在报纸这个行业兴旺发达,竞争力巨大的民国时期,通过刊登连载小说,来增加报纸销量,那可是很多报社的惯用伎俩。

朱由榔只不过是把这种方式提前罢了。

而且这一回,他在准备推广的“大明日报”上,抛出的大招可不是连载《西游记》这一个。

报纸的另外一部分,正是穿插在文字中,朱由榔特地让人绘制的精美插图。

正好因为必贵园房产做大做强,他暗中掌控的商行中,招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园林大师。

这些人中,不乏专门为庙宇、豪门大户干修建工作的人。

壁画、雕刻之类的东西,他们也掌握得极为熟练。

纵然达不到“水墨丹青”大师的水平,但画一些精美的故事插画,还是很简单的。

好的故事,配上与故事契合的插画。

光是一摆出去,便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感觉。

事实也与朱由榔预料的差不多,当日第一批印刷的八千份“大明日报”,一投入潮州府城,便带来的巨大的反响。

主要是《西游记》的故事,影响力本就极大。

再辅以小孩都看得懂的插画,简直就是不要太“通俗易懂”好不。

潮州这儿,在朱由榔持之以恒的影响下,读书识字已然蔚然成风。

关键是报纸这东西,还卖得贼便宜,一个铜板便可够买一份。

放在寻常时日,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热、挣扎在温饱线边缘的大明百姓,可能还会纠结一下。

但现在么,潮州百业兴旺,大家的钱都好挣了。

花一个铜板买个消遣,似乎也不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