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唐:躺平皇子,被李二偷听心声> 第220章 三道政令,杜淹心里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0章 三道政令,杜淹心里苦(1 / 2)

李承乾今天的表现让杜淹也是一阵意外,他的心中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但是已经被李世民点名,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开口。

“陛下,太子的想法大方向正确,在很多地方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只是……”

“只是什么?”

李世民直接追问道,不给杜淹思考的时间。

杜淹无奈道:“大的方向正确,但是很多小的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现在大唐吏制虽然需要精简的地方不少,但是其中也有不少的实际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

杜淹这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大唐立国之时,曾经因功封赏了许多人,诞生了不少的新贵。

这些人身处高位,后人自然也是蒙荫入仕。

按照目前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样的大趋势无可阻挡。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会出现官府人员过多的情况,而对于这样的情况,李承乾是太子敢说,但是杜淹却是无可奈何。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也明白其中的原因。

之前李佑提起科举时就是这个问题,现在仍然还是这个问题。

然而现在突厥带来的压力太大,一旦激怒这些世家门阀,他不敢保证这些世家门阀不会引突厥入关,祸乱中原。

只是,李世民现在不敢赌

想到这里李世民嘴角也是一丝的无奈,不过这表情一闪即逝,他开口道:“杜尚书,精简官吏势在必行,这件事你拿不出决心,就让少年人来试试吧。”

接着他又转头看向李承乾道:“太子,精简官吏之事交给了,你可愿意?”

李承乾大喜过望,他也没想到,他原本只是想在苏家小妹面前炫耀一番的举动,给他带来了如此大的收获。

他立刻跪下谢恩,表示一定不负李世民的重望。

接着李世民大声开口道:“封李承乾为治吏特使,检校吏部尚书。”

“封蜀王李恪为益州大都督,因其年幼,恩准冠礼之后就藩!”

“封秘书丞苏亶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协助益州大都督治理蜀地。”

一连三条命令发出,朝廷之上众人无不为之一振。

在场的无论是拥戴太子李承乾的还是希望蜀王李恪可以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喜上眉梢。

治吏特使便意味着李承乾可以在选拔官吏上培养自己的亲信,将来的朝廷地位更加稳固。

而益州大都督乃是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十州,并督嶲、南宁、会三州都督府,下属了三十八州,是大唐众多都督府管辖最大的一处。

得到如

此大的封赏,对他为了势力的培植也大有益处。

如果李恪真的能在这些地方励精图治,未必不能以地方势力抗衡中央。

现在虽然两位皇子年少,但是分庭抗礼的格局已然形成。

在场之中除了拥戴两位皇子的,还有不少人心情不错。

这些人都是前隋老臣,苏亶来自苏威的孙子。

之前李世民便重用苏勖,如今苏亶也受到重用,便等于是李世民表明了他对这些隋朝旧臣的态度。

苏威虽然因为后期的谄媚帝王而被李世民父子不齿,但是只要是有真才实学,一心为国为民,那么李世民便会不计前嫌的重用。

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此刻的杜淹便是心情沉重。

今天的早朝,他虽然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没有完全达成。

他虽然把长孙无忌从宰相的位置上拉下去了,但是似乎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没有什么损失。

反倒是从繁忙的日常政务中解脱了不少,还可以培养下属官员为自己服务了。

今天他虽然成功地让李恪成为了益州都督而且不用亲自就藩,但是计划中的长史却并不如意。

相反苏亶是受到了太子的建议上任,很有可能就会是钉在李恪身边的一根钉子,让李

恪将来不敢动弹妄动。

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杜淹今天付出的代价那就是惨痛的了。

先是御史台易主,让他失去了言论上的主动性。

虽然目前这些御史一个个也都保持着思想自由,但是只要杜淹的意见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很多御史还是会给他一个面子跟风的。

而魏征上台之后,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受掌握了。

第二便是吏部失守。

虽然现在李世民顾及杜淹的面子,只是给李承乾一个检校吏部尚书,也就是名义上的吏部尚书,以方便他的活动。

但是任命官员的权力却是在无形中落入了李承乾的手中。

即便是杜淹任命了亲信,也很有可能被李承乾以精简官员的名义给踢出去。

对于这样的结果,杜淹也是只能打碎了牙吞进肚子里。

最终杜淹便将今天的一切不顺利都怪到了李佑是身上。

他觉得如果不是李佑伴读的事情让他出了丑,李世民一定不会如此。

“哼,李佑小儿,你让老夫出丑,老夫也不会让你这么快活!”

然而杜淹的心思李佑却是根本不知道,刚一下朝,他便被孔颖达给拦住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