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唐:躺平皇子,被李二偷听心声> 第217章 孔颖达心中狂笑,杜淹反向出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7章 孔颖达心中狂笑,杜淹反向出头(1 / 2)

“看吧,孔颖达生气了!”

“这一次估计是要辞官了吧,这礼行得有多大,一会儿的话就有多狠吧。”

“先礼后兵,孔颖达果然是大儒风范啊。”

“你们看,孔颖达抬起头之后,眼眶都湿润了,他肯定还是有些舍不得的。”

“哎……好好的干嘛这样整啊。陛下这是怎么了,魏征也不出来管管他。”

孔颖达这突然的一跪,把李世民都给整懵了。

他也不知道孔颖达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孔颖达低着的脸上露出的是一阵狂喜。

在孔颖达刚刚接触到拼音之法的时候,便对李佑另眼相看。

但是真正让孔颖达对李佑生出佩服之意的便是那日李佑提出观察生活用了对联的法门。

刚开始孔颖达还觉得那就是李佑胡诌出来治疗李纲心病的法门。

但是在回去之后,他却是越来越觉得此法之中妙不可言。

而且,他也总是觉得这个方法很熟悉,似乎也是在哪里听到过。

很快,孔颖达便在西汉戴圣的《礼记·大学》中找到了答案。

大学中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

下。

其中提到的物格便是指细致入微的观察,以观察为起点,最终便可得到治国平天下之法。

那一刻,孔颖达悟了。

李佑看似简单的方法却是内合儒家格物致知的大道。

而且李佑已经将这个大道返本归元,又用最朴素的话语传达了出来。

因此在教育一道上,孔颖达觉得自己已经远远不如李佑了。

如今听说李佑要办新学,孔颖达自然的激动不已。

虽然李世民说要的是伴读,但很有可能就是李佑亲自教授。

而且就算真的只是伴读,李佑自己都要学,孔颖达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对于孔颖达而言,他只是想要这些少年人多学东西,为了成为大唐的脊梁。

至于其他的,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

不过孔颖达的狂喜并没有被人看到,反而他身体控制不住的颤动让众人有了更多联想。

作为御史台第一人,杜淹立刻就走了出来。

他觉得这便是一个拉拢孔颖达的好机会。

杜淹开口道:“陛下,此事不可!”

“国子监乃是国之未来,他们大多都会走上国家管理岗位,而能在二十岁前便进入国子监的,无一不是国家的希望。”

“楚王李佑自从出任户

部以来,将政务都交给王府长史处理,实在是有玩忽职守之嫌疑。”

“臣考虑到楚王年幼,才没有检举此事,却没有想到楚王竟然变本加厉,居然还想自成新学。”

“而让这些人给李佑去做伴读,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虽说自古以来皇子便有伴读一说,但是三十个人未免也太多了一点。”

“臣以为,一两人即可。”

“而这一人也需要是老成持重之人,意在管教约束楚王的惰性!”

杜淹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都是暗自点头。

对于李佑,杜淹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意见的。

相反,在李世民刚开始对李佑表达善意的时候,杜淹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和长孙无忌交恶,杜淹对长孙皇后的两个皇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没什么好感,他支持的乃是二皇子李恪。

在他看来,当朝天子和前朝公主的组合才是天下最为高贵的血脉。

原本这个想法他也只能憋在心中,但是玄武门之变让杜淹也看到了一丝的希望。

尤其是当李恪在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干得不错之后,杜淹的这个想法就更加热切了。

为此,他便开始帮李恪找寻起盟友来了。

同样庶出的皇子李佑原本就是杜淹希望交好的人物之一。

在李佑和儒林泰斗孔颖达之间,杜淹果断地选择了孔颖达。

杜淹这话一出,不少御史纷纷附和,一时间竟然有不少人小声地说起了李佑的不是,还向李佑投去了不善的眼光。

【这什么情况,劳资不就是要几个人么,孔颖达都没说不给,你们激动什么啊。】

【杜淹,我和你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为什么要出来带这个节奏?】

李佑也是一阵不解,但是他敏锐地观察到身边的李恪时候嘴角轻微地动了动。

一瞬间,李佑似乎也想到了什么。

不过李佑仍然不动声色,装作这件事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反正这事情李二答应我了的,让他自己去解决吧。】

【无论杜淹投向了哪位皇子,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他已经活不了多久了。】

李世民听到这话心头却是一凉,这烫手的山药终归是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他怨毒地看了杜淹一眼,下定决心等这件事结束之后,就让他回家。

‘混小子不是说他时间不多了么,朕就让他回家好好休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