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科幻灵异>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三百六十三章 天下大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三章 天下大势(1 / 2)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到了七月,而整个七月对于李肇基来说,是无聊的七月,也是纷乱的七月。

整个七月,关内的战场都维持了稳定,随着田见秀带来了陕甘的援军,大顺与清军再一次形成了均势,在兵力上也稍稍占据了优势,双方围绕着通州城,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打的难舍难分。

李自成也尝试了几次反击,但最终都是失败的,尝试无果后,李自成反而不着急了,一面以尽可能少的伤亡维持着阵线,一面分兵袭扰,对曾经背叛他的直隶士绅再次张开了招抚的怀抱。

论心胸气度,李自成是不缺的,就连曾经射瞎了他一只眼睛的陈永福,在投降后依旧能受重用,就可以证明。他的人格魅力,也让郭升等一大批在大明体制内无所作为的将军,在大顺麾下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和气节。

等李自成一味的防守,反倒是多尔衮无所适从了。

与拥有了整个北方的大顺不同,满清八旗是经不起剧烈的损耗的,八旗兵都是自带武器,没有薪资为大清拼命,绝大部分的动力来源于对关内的抢掠,而这与多尔衮的谋略背道而驰。

想到得到关内士绅的支持,就不能抢掠,而不让抢掠,八旗兵就没有拼命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满清号称一国,但人口就那一百来万,满洲算上男女老幼就只有二十来万人,根本无法打消耗战。

但多尔衮已经没有了退路,纵然不能取胜,也必须坚持下去。

满清是三月底动员,四月初出兵,冬小麦没有收就出来打仗,如今七月了,播种也是错过了,后方更是被李肇基的东方旅搅的一塌糊涂,现在退兵回辽东,这个冬季都未必能过的下去。

因此,多尔衮只能更改战略,从六月的时候,满清上下的宣传口径就出现了转变,从‘占领蓟镇,相机攻取京城,继而图谋天下’的战略,转变成第六次入关劫掠,即‘抢西边’。

只不过,这些战略转换,仅限于高层知道,现实已经很明确了,大顺不是大明,大顺可不是那么好抢的。

从1629年到1643年,满清曾经五次入关抢掠,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最大的就是1642年和1643年的阿巴泰率军入寇,在中原足足呆了八个月,一直抢到海州,即后世江苏连云港,破一百余城。

五次入关抢掠,只有前两三次,有成建制的明军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后面的,清军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往往避开清军锋芒,任其抢掠。

但现在的大顺兵强马壮,马步精强,而且能战敢战,若是清军全军放开抢掠,非得全军覆灭不可。因此多尔衮并未露出抢掠的迹象,不断的用为崇祯皇帝的名义招抚,分兵攻打那些不愿意受的城市,以这种名义进行抢掠。

多尔衮寄希望于一边抢掠,一边引顺军出京支援,若能在野地决战,清军取胜概率极大,若能大规模歼灭顺军,那再从抢西边改为入主中原也没什么。

而顺军的应对显然有些迟缓,一开始李自成只是坚壁清野,不主动出战,就维持通州、京城、宣大、山西这一条线的安全。

但随着清军破城越来越多,甚至发生了朱明降军主动投降的事,大顺高层才意识到,被动应对终究是不行的,于是派遣李过和张鼐,率领顺军的骑兵主力,绕宣大,入山西,把守太行八陉,利用关隘优势,从山西扑出,以骑兵袭击围攻城市的清军,待清军反应,集结主力,便再选择八陉中一陉退入山西避战。

南路清军阿济格,以抢掠为职责,不能消耗在对峙之中,因此只能再转向他处,顺军如法炮制,再随意择一陉出太行,袭击清军。或袭扰围城清军,或伏击运输虏获北上的队伍,因为全是骑兵,又主动避战,因此来去如风,给阿济格找了很多的麻烦。

由此,关内的战争从京畿一隅之地,扩张到了整个直隶和山东北部区域,双方都是骑兵,在宽阔的华北平原上纵横驰骋,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互有胜负,互有折损。

北方打的热火朝天,南方也不消停。

吴襄带领辽镇一万精锐直趋南京,联合史可法这位南京兵部尚书、钱谦益这等江南士大夫领袖以及刘孔昭等勋臣,不待其他各方反应,就拥立了潞王监国,按照计划,只要各省督抚、各镇总兵同意,那么潞王就从监国变成皇帝。

可以说,这打了江北四镇和湖广左镇一个措手不及,在湖广,左良玉刚刚被顺军打败,丢了大片地盘。而江北四镇也是穷途末路,既不知顺军深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董学礼带着几千兵入驻徐州,愣是让江北四镇十数万兵马不敢动弹,四镇之中最强的高杰部甚至已经开始接触大顺,准备投降了。

南京忽然出现了一个监国,让各镇和各地督抚有些招架不及。

但拥立事一开始非常顺利,钱谦益等一开始就宣布了福王罹难的消息,让皇位之争再无对手。

只不过,潞监国朝廷真正进行到利益划分的时候,一切就都变了。

福建郑芝龙还算是稳妥,按照与钱谦益的约定,作壁上观,不支持不反对,但有利益时,也主动凑上来。福建镇想来是饷银自理,崇祯十五年时册报本镇有两万两千兵,但实际兵马远远超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