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明灯易学实录> 易学必究,生旺死绝表之演变,第四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易学必究,生旺死绝表之演变,第四章(1 / 4)

(佛法对易学的渗透)【本章主题】五行寄生十二宫名词“绝”与“沐浴”的演变。(绝即投胎,沐浴即裸形)

前言:在上一章(论五行寄生十二宫的起源和演变3)我们历述了五行寄生十二宫名词自东周、汉朝、晋朝、南北朝、隋朝至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变迁。从中我们看出有两个最明显的变化:一是在南北朝时期的萧绎和萧吉二人突然把排序由“长生”为起点改为绝(系包、受气)为起点,而且名词“绝”的变化非常大,从郭璞的“止”,到萧绎的“系包”,又到萧吉的“受气”,自唐以后都称“绝”。对于这一问题,上一章我已经提出是印度文明影响的结果,但并未展开论述,本章将细致分析。

二是“沐浴”,自唐以后“沐浴”与“败”同时使用。这一问题我试图从阴阳五行理论本身论述之。一、五行“绝”演变探微:

1、首先介绍一下南宋吴曾已经考证“绝”是“系包”的缩写,明代孙昭也持此观点。南宋初期吴曾撰《能改斋漫录》(撰于1141年前)引:卷五五行无绝理今诸命书.如唐李虚中本朝林开之.大论五行十二位.自长生沐浴冠带临官衰旺老病死墓绝胎养.配於子丑十二辰.以见五行生壮老.然予尝疑五行无绝之之理.盖本於京房易传写之误耳.京氏曰.四绝者.巳为水土绝.申为木绝.亥为火绝.寅为金绝.且五行本乎阴阳.使世一日而无阴阳.其可乎.则五行决无绝之之理.盖绝乃系包字传写之误.乃两字合为一耳.尝考唐左拾遗李鼎祚所修梁元帝陈乐产唐吕才六壬书.名连珠集.其论五行之所始终.一曰水.其系包在巳.其胎在午.其养在未.其生在申.其沐浴在酉.其冠带在戌.其临官在亥.其旺在子.其衰老在丑.其病在寅.其死在卯.其入墓在辰.至於火则曰.其系包在亥.至於木则曰.其系包在申.至於金则曰.其系包在寅.凡巳申亥寅.各称系包之所在.盖五行既墓.其生也必有萌芽以先之.故始有所系而继之以胎.以明无绝之之理.其义甚明.且黄帝八五经五行十二变篇云.一变而生.二变而浴.三变而冠.四变而臣.五变而君.六变而委.七变而病.八变而死.九变而藏.十变而止.十一变而浑.十二变而育.止而浑.浑而育.育而生.昼运齐日.夜运拟星.五吉七凶.自然之经.明孙昭也持此观点,孙昭作《系包考》曰:其曰绝者,谬甚矣!或系包二字之讹,如帝虎亥豕则止讹本字,此则合二字为讹耳,其弗矣乎。黄帝经五行十二变,曰生、曰浴、曰官、曰臣、曰君、曰委、曰病、曰死、曰藏、曰止、曰浑、曰育。盖止者系包也,浑者胎也,育者养也,古语有之曰,人之府三焦,丈夫以藏精,女子以系包。系包此胎之所凝也,其说尤较明著云。“系包”一词出于梁元帝“论五行之所始终”:一曰水.其系包在巳.其胎在午.其养在未.其生在申.其沐浴在酉.其冠带在戌.其临官在亥.其旺在子.其衰老在丑.其病在寅.其死在卯.其入墓在辰.梁元帝认为“系包”是五行之所始,然后才是胎,养,人的出生列于第四位。系,有拴、挂、拘、绑、附的意思。包,原意是子宫,胞。系包,即是依附于子宫。可见,系包就是受精卵。梁元帝的侄子萧吉把“系包”改为“受气”,其理更明。男子主气,女子主血,精细胞属气,卵细胞属血。受精卵故称“受气”。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以其天人师,世间解的无上智慧,为我们说出了胎儿从形成到出生的全过程。其经典见于《佛说入胎经》、《修行道地经》、《佛说胞胎经》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等。佛学对人类个体生命的形成的描述(每七日一个阶段,共38个阶段),与当代人体胚胎学有着惊人的相以。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佛法大兴。梁武帝有菩萨皇帝之称,梁元帝,萧吉皆是梁武帝家族。他们家掌握了大量的佛典。所以萧绎萧吉二人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理论与佛经暗合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2、下面从佛典论述“系包”。系包即受精卵。在佛典中称为:【名色】,【羯罗蓝】。【名色】(梵巴na^ma-ru^pa,藏min%-dan%-gzugs)名与色的合称。十二因缘之一。又称名色支。为五蕴之总称,即以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此,‘名’相当于精神作用,‘色’相当于肉体。《大乘义章》卷四〈十二因缘义〉释其语义,谓(大正44?6?1547)——【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名色】(梵巴na^ma-ru^pa,藏min%-dan%-gzugs)名与色的合称。十二因缘之一。又称名色支。为五蕴之总称,即以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此,‘名’相当于精神作用,‘色’相当于肉体。《大乘义章》卷四〈十二因缘义〉释其语义,谓(大正)∶‘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故楞伽云,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色相形现可以现见当相名色。十二因缘通而论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此谓色蕴之相显著,故就当相称之为色。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即主为心)冥漠难彰,故从表诠总以为名;且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