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武侠修真>今袅晴> 露珠的一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露珠的一生(1 / 4)

最近陆续看完了好几本书,也不是刻意去寻找,恰巧都是女性的自传——姑且就这样分类吧。

看的第一本书是高诵芬、徐家祯母子合著《山居杂忆》。第二本是杨苡口述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说实话这本并没有读完,愈读到后面愈觉得一股无名的悲伤涌上心头,这悲伤从何而来?我也不知道,只是读到杨苡从西南联大离开之后就没再看下去了。第三本第四本都是杨本芬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浮木》《我本芬芳》,加上三月里读完的《秋园》,正好这一系列三本书全都看完了。最后一本是齐邦媛所著《巨流河》。正好,便按照我阅读的顺序来写一写这些生命中或轻或重,但都留下过笔墨的前辈们吧。

也许是《浮木》今天才翻阅的原因,我对书里序言的一句话印象最深:这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脆弱。但在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一】

《山居杂忆》的序里提到,作者高诵芬晚年和丈夫随子女移居澳洲后,闲暇之余侍弄花草读书,每每谈到他们过去熟悉的人物风貌,总生出一种遗憾来,于是高诵芬的丈夫便怂恿她将这些都用记下来写成文章,像古时《东京梦华录》《陶庵梦忆》一样结为文集,是为书。

高诵芬出身杭州高家,旧时有俗语说“高半城”,说的就是高家富足,可以买下半个杭州城。自然,高家也是个封建大家庭,高诵芬的父亲虽然去日本留学了十一年,但是仍有封建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高诵芬也没有去外面上过学,在家里请了老师教授诗书,从五岁一直到十八岁出嫁,后面一生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直到古稀出国,这一生称不上波澜起伏,但也是时代洪流中一个随波逐流的普通人。

记得书里高诵芬不止一次提到,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家庭妇女,谈何而来写文出书呢?其子徐家祯则在后记里说,虽然母亲婚前没有进过学堂,婚后也没有到社会上工作过,但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的时代经历,那么她笔下所写平常事,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很多都已成为历史,也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

读完这本书印象最鲜明的是作者写她十四岁订婚,十八岁出嫁,这待婚备嫁的四年里,家里人为了准备她的嫁妆耗费了不少心力。诸如当时杭州婚宴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客人的桂花糖,也即喜糖,这糖的品质越高越说明主家的社会地位。高诵芬的父亲认为自己仅有这一女,高家是杭州的大族,女儿的夫家徐家又是从事工商业的家庭,交游广阔,家族中亲友人数众多,不可在此失了面子,于是全家开动,务必要在桂花糖方面精益求精,质和量都不能落了下乘。于是全家出动,历时四年做成六种桂花糖,最后共计一万六千包,共计九万六千粒桂花糖!

如此多的糖,自然不可能在婚礼时全部分完,于是直到作者结婚二十多年后,她的孩子也渐渐长大,在家中翻找时,还能发现放在石灰箱里的桂花糖,吃得津津有味!作者告诉他们这是父母结婚时做的糖时,他们还难以置信呢。

仅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杭州在婚礼上的风俗,作者写时充满回忆,我读得也兴致勃勃,像读一本前朝时的社会风情随笔,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游历山水体验人。看她在高门大院里从一个活泼的小孩成为青春少女,再出嫁成婚、成为母亲,然后是举家从杭州搬至上海,长辈去世分家,子女渐渐长成,突如其来的变革抄家……其后种种,酸甜苦乐,皆是人生。

也许和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高诵芬只是时代洪流卷起的浪潮中一颗细微的露珠,是一个平淡的普通人,没有做出过什么特别的贡献,但是这世上的大多数,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作者所记下的承载着记忆的历史,纵然无甚波澜,然而那也是一段微小、闪光的人生。

【二】

杨苡是国内最早一批的翻译家,也是《呼啸山庄》首译者和定名者,逝世于今年一月,享年103岁,由她口述、余斌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也恰于一月出版,不知她逝世前可否看到成书。

其实看书之前我完全不了解传主是谁,只是通过网络大概了解她是一名翻译家,杨苡的哥哥杨宪益、嫂子戴乃迭和丈夫赵瑞蕻也都是翻译家。

本以为这本书读起来会很严肃,毕竟书名都摆在那里了,一百年嘛!百年历史该何其严肃,没想到行文非常风趣,完全感受不到杨苡和现辈人之间隔了将近百年的时光。

虽然是写百年,但是实际提到的也就两段时光,一段是从杨苡小时候写起,直到她从天津中西女校毕业,将往西南联大读书,另一段就是她婚后工作生活的时间。

杨苡原名杨静如,生于天津,她父亲是中国银行的行长,家族中也有人经营产业,属于是一个旧社会的典型大家族。这从她同胞三兄妹的出生就可以看出来。杨苡的生母并不是她父亲的正妻,而是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