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有弱国的无奈,强国有强国的底气。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任何人任何事都有着强弱之分,或许会有弱者的逆袭,但是在大多数的环境里,话语权都是掌握在强者的手中,作为弱者如果不想一无所有的话,那么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听强者的话,按照强者安排的道路走下去。
在艾德的强势下,即使慈禧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她不是一个莽夫,相反她是一个经验老道的政客,每件事都会有着目的性,每个选择都会选择一条对于自身来说的最优解。自道光爷在位时就与洋人打过无数交道的清廷来说,外面世界的变化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也想变强,也想不再被这些洋人欺辱。
当年辛酉事件以后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尽管这场自救式的运动失败了,但也给朝廷留下了一笔较为丰厚的遗产。
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朝廷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等。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和文祥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虽然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但从这一场运动看来,其实清廷也不想“躺平”,遗憾的是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见识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因素导致了这场运动的失败。
“哀家累了,这大清啊你们看着办吧!说到底,咱家不过是一个女子,当年先祖就定下过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这几年如果不是主少,哀家也不会抛头露面,如今皇帝已经亲政,这政事还得你们这些君臣拿主意才是!李莲英,扶哀家去歇息,省的待在这里碍眼!”慈禧说完这句话以后就在李莲英的搀扶下走下了龙椅,一刻也没有在养心殿停留,自顾自的向外走去。她的这种行为让殿内所有人都失去了反应的能力。即使是艾德,他也没有想到慈禧会如此果决。
是慈禧懦弱吗?不是,这只是一个对于她来说的最优解。对于她来说,这大清的权力交给保守派和维新派差别都不是很大。她算是看明白了,这大权保守派只怕今天拿不到,有英吉利人在场,谁也讨不了好。与其在养心殿撕破脸去争取那暂时得不到的东西,还不如体面的离开。一时的退却只是将拳头收起来罢了,只待将来更好的将拳头给打出去。就凭这些货色?呵呵....
保守派最大的靠山现在已经离开,也让他们没有了依靠。大家尽管政治理念相同,最为要紧的还是屁股下的那个位置,都是聪明人,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位置,那么投靠维新派也不是不可以。当然,现在养心殿人多眼杂,此事还需要等到离开紫禁城后再从长计议。
“尊敬的皇帝陛下,请您登上龙椅吧!”
尽管慈禧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皇位得以保留。但是光绪心里却是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看似自己的头顶上没有了慈禧,但这个艾德却占据了慈禧离开的位置。
“朕...好..好的。”
待光绪重新坐下去以后,殿内的大臣不管是不是心甘情愿,都不得不对其进行叩拜三呼万岁。
当然,艾德并没有和其他大臣那样跪下,哪怕是鞠躬都没有。只是象征性的点了点头而已,这种没有礼貌的态度光绪也就当做没有看见,更加没有“忠臣”不长眼的跑出来对艾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