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战火雄魂> 第050章 抗日烽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50章 抗日烽烟(1 / 3)

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华关东军悍然进攻沈阳东北军驻守的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由于蒋某人密令东北军统帅张某人不许抵抗,致使日本侵略军于次日就侵占沈阳,随后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全境,并于1932年成立了伪满洲国,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成为饱受欺凌的亡国奴。

就在这民族危亡时刻,曾经当过土匪的马占山将军挺身站了出来,他毁家纾难带队武装反抗日军对东北的侵略,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虽然最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失败,最后被迫退入苏联境内。但他的抗日大义,不仅感动了全中国人民,而且就像一颗火种,随后燃遍东北大地。

随后,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民主抗日联军,从1931年至1945年,整整坚持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涌现出了周保中、李兆麟、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众多的抗日民族英雄。

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际方面,与苏联的邦交已经因东北“中东路事件”而完全断绝,在内又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不断的武力侵略,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在国内,国民党虽然逐步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下,但是由于党内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国民政府的统治显得软弱无力,尤其是对南方各省的统治力度非常薄弱。

中共自1927年秋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至1930年夏,又先后组织了广州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上百次的起义和暴动,先后创建了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边、湘鄂赣边等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发展了革命武装有十多个军约七万人,并多次击败了国军一省或多省联合的“进剿”和“会剿”。

但是,即便是在外敌入侵的这种危急情况下,蒋某人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他在结束了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和白崇禧等军阀的中原大战后,分别于1930年10月、1931年4月和1931年7月,三次对中央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但都遭到了苏区红军的有力反击,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2年底,蒋某人又调集四五十万人的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法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运用了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采取集中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分别在宜黄县的黄陂、东陂地区两次伏击敌人,共歼敌近三个师,仍然取得了这次反“围剿”的胜利。

蒋某人仍不甘心失败,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又调集了约100万兵力和200多架飞机,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此时,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极力主张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经过近一年的苦战,红军在阵地战中连续遭受重大损失,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突围转移的长征。

就在蒋某人绞尽脑汁想要将中央苏区扼杀在摇篮中的时候。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悍然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中日军队第一次展开了全面的对抗和较量。

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转移当时的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的铁蹄在中国东北大地上肆虐,他们为了巩固对中国的统治,扶植前清朝皇帝溥仪建立满洲国。但此行动刚开始就受到了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于是日本决定在上海这一国际性的大都市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视线,使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与控制行动能够顺利进行。

为了给日军侵占上海找借口,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炮制了“日僧事件”,日军以此为由不断挑衅和进攻守军,引发了淞沪抗战。

当时负责防守上海的国军是粤军第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十九路军的领袖是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面对日本人在上海的频繁挑衅,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淞沪抗战爆发时,蒋某人正在下野赋闲,但是为了改变自己不抵抗日军的形象,他派遣了张治中将军率领中央军第5军驰援上海。

在这场战事中,由于上海军民同仇敌忾,使国军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蒋光鼐、蔡廷锴和十九路军在这场战事中声名远扬,他们打得日军三次换将,指挥官由盐泽幸一换为野村吉三郎和白川义则,且先后四次增兵都告失败,极大的打击了日军侵华的嚣张气焰。

19路军也在这次战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士兵共8700多名,几乎占到了全军的三分之一。

虽然中国军队在上海给日军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此时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