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令傅成有些惊讶,这不像是实验经验不丰富的样子——
“6.972!”
准确的读出数据,池远的眼睛甚至没有离开读数显微镜。
乔英子闻言,则是在表格中快速且准确地记下数据。
甚至不用她提醒,池远会调整好显微镜,读出下一个数据。
两人制定方案的速度落后其他人,算是开始最慢的组合,但实验测量的操作却很快。
这是因为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二人手上动作基本不停,也没有多余的操作。
他们的实验思路非常清楚,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全都井井有条。
二人有种特别的默契。只需要一点提醒,便能知道对方正在做什么,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其中一个人提前完成准备。
没多久,所需要的所有数据便测量完毕。
居然比国银选手李浩源,都还快上几分。
虽然说因为李浩源在照顾梁可儿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面对陌生的实验,能快速完成已经很不错了。
几分钟后,乔英子得出结果。
“折射率是1.346!”
她激动地说道,两颊泛着红晕。
“1.346?”
听到这个数据,池远有些惊讶。
他拿起试管看了看,心中有些疑惑。
这试管里的液体是红色透明的。
想到了什么,他突然笑了笑,“英子,水的折射率是1.33对吧?”
“是没错,问这个干嘛?”英子很了解池远,想了想很久就露出来古怪的神色,“你该不会觉得这个是水吧?”
“它是均匀介质,折射率还这样接近,我觉得它应该就是水。老师特地把它染红了,就是为了让我们以为它不是水。”
这个液体的折射率是1.346,和水的折射率1.33相比,仅仅大了0.016。
而要提高水的折射率很简单。加盐到饱和就是1.516,加糖到80%是1.49
水被染色,折射率受到了轻微的影响很正常。
这都是老师的套路啊。
得知池远的想法,英子虽然好奇,但还是摇头阻止道:
“你该不会想尝一尝验证自己的猜测吧?算了吧,万一有毒呢。”
“冷静想想,你出题,你会在里面放那些剧毒物质吗?成本高还有贮存条件。”
他看向不明液体的眼神,充满了探知欲:
“没事的,我猜这实验室的人,刚学做实验的时候,肯定都这么干过。”
英子白了他一眼,“你以为谁都像你这样吗?也不怕溶液烧了舌头和喉咙,变成哑巴!”
“哎呀!这叫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呸呸呸,诡辩,那学化学的为了科学,还得学神农吗?尝遍百液?”
“你怎么知道,化学史上有很多化学家就是这样的勇者!比如,十八世纪的化学家们,基本都喜欢亲自‘品尝’一下自己做的东西。”
最传奇的便是舍勒,他研究萤石的时候发现了氢氟酸,出于好奇,他自己尝一尝。
他如此评价“这种物质气味奇特,但并不讨厌,味道微甜,使嘴角发热,刺激舌头。”
妥妥的“美食家”,他甚至还尝过氢氰酸,最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看过《白夜行》的人,都知道那玩意有多厉害。
但舍勒的一生只有短短不足38年,但这38年,他却完成了上千个实验。
英子也记得这个化学史上的大佬,她看了看前面正在指导其他学生的老师,朝池远低声喝道:
“但是现在是21世纪!谁敢乱尝?你快把它放下。”
池远被好奇心挠得心痒痒,他心里有数,不想就这样放弃。
“你就不好奇,陆老师讲的那些故事里的方法管不管用吗?我挺好奇的。”他诱惑道。
果然,英子犹豫了。其实,他们的好奇心都很强。
自从听了陆明讲的那些故事,彻底刷新了她对物竞实验的看法。
它们好像是故事,又好像是真实事件。
比如,陆明就讲过某次物理竞赛。光学题目之一是测量某种液体的折射率,过程十分复杂。
那液体同样是红色,而且装液体的容器上写着:如果不小心沾在皮肤上,请尽快用水冲洗。
然后,一个大佬直接拿起容器,摇了摇、看了看、闻了闻,最后……
尝了尝。
恩……经品尝可得,就是染色的水,折射率肯定是1.330左右。
事实证明,还真的是水,与标准值误差不超过0.027。
“话是这样说……”英子有些为难,“但你就是不准喝!”
比起自己的好奇心,她更担心池远的安全。物理竞赛可以这么玩,但池远还得参加化学竞赛,万一养成了坏习惯呢?
她直接伸手,想把池远手里的试剂夺过来。
“哎,哎,就用手指蘸一下,就一下,手指有感觉我肯定不往嘴里放。”
池远躲开了英子的手,乘机用手指小心翼翼地蘸了一滴。
连这都不敢尝试,怎么能叫物理竞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