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这事村里好的声音比坏的声音多,也有人有方氏一样的忧虑,不好的声音也是对私塾场地的议论。
有些人存着占便宜的心思,想让李家把场地建起来,他们就不用愁这个事了。
若是庄静知道这些人的想法,肯定要呸他们一脸,不知道多大的脸呢,又想白嫖别人的。
要按他们的想法也不是不行,只要这私塾以后能是李家私有的,那他们肯定毫不犹豫的出钱出力的把私塾盖起来。
可没有李书景低价给村里的孩子开蒙,又让他们李家出钱白建个房子给村里吧,天底下的好事都快让这些做白日梦的占完了。
按庄静的想法也是自己家再再买地把私塾建起来,到时候李书景不教了,他们还能把房子拿回来私用。
但是这个想法是好的,就是实现不了,村里的住宅地,一家只能有一个,李重山建狍子场那块地,还是因为不是人为居住的,又有村长在里边周旋才拿下来。
现在建私塾,要么自己拿家里的地出来盖,那就是自己家私人的,要么就用村里的地,这就是属于公有的。
这么算起来,李家若是再出钱盖个私塾,就算李书景把村里的孩子都教完了,那点束脩,三年都回不了本。
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庄静肯定是不会同意自家出那么多银子的,又不是冤大头,自家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怎么可能白给。
李重山也是知道庄静的想法,而且他也不会做这种好面子充大头的事,李书景更不会有什么意见。
他提出来教书是好意,若是因为此闹得不快,那他还不如上别的地去教,或者在家待着看书,反正损失的又不是他。
原本还怕李书景有想法的庄静,知道他是这样的想法,心里高兴极了,这孩子不愧是跟李重山两兄弟,一点都没有那种穷酸书生的迂腐。
笑话,要是李书景真的有那种迂腐的想法,还拿出来为难兄嫂,第一个饶不了他的就是李母。
很早李母就跟他说过,送他去读书,不是为了让他去学习,那些穷酸书生身上的迂腐,他若是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那就不要去读书了。
读这般多的书,是非不分,公理不明,那跟读到狗肚子里有什么区别,这样何必浪费银子去给他读书。
李母说得严厉,当时李书景还小,心中很是骇然,就怕李母一个不高兴不给他去读书了,所以在书院中有不明的那些事他都会回来问问李母。
可以说李书景能有今天的成就,说是李母一手带出来的也不为过,由此可见李母的心胸智慧有多大。
跟庄静商量了一下,李重山跑去跟村长说了一下他们的想法,要么村里大家伙都出钱盖私塾,要么就把村里那些废弃的房子修缮一下,临时作为私塾。
相比起第二个方案,村长当然是认同第一种方案,只是他作为村长,依然是知道让村民出钱有多难。
村里人口不少,一家出一些,凑起来也能建个不差的私塾,只是就算让出的银钱不算多,也不是谁家都乐意出这一点的。
“这事还得商量,一时半会儿,还真决定不了。”村长心里愁啊,这事艰难得很。
他作为村长,当然知道村民都在想什么,让李家出银子,他真开不了这个口,若是这私塾能给到李家个人,他还能说说。
问题是这件事办不下来啊,村长年纪大了,却还是明事理的,也是因为他一直都很公正,帮理不帮亲,所以才能做了那么多年的村长。
“知道您为难,我们这也并不急,只是若是能现在商量出来办法,咱们也能在开春之前把私塾盖出来。”李重山没有想为难村长的意思。
这两个建议其实已经很不错了,说出去大多数人应该都能接受,况且私塾建起来了,李书景过后不在这儿教书了,也会有别的教书先生来。
可你若是连个私塾都没有,就算有教书先生,那也没有用武之地,这也是庄家村这么多年,村里没有多少孩子开蒙的原因。
“唉,早年也有盖私塾的想法,村里边能出个读书人,那可是烧高香的好事,只是早些年年景不好,村里边哪家哪户都穷,就是有心也无力。”
村长不知怎的突然更李重山说起陈年旧事来,把李重山搞得有些懵,转念一想,也许是村长也很烦心这件事吧,又没人能够诉说,刚好他撞枪口上了。
“那时候是没有办法的事,现今各家各户日子都好过了许多,一些银子应该都能拿得出来,而且这银子也是花在子孙后代身上,没理由能够拒绝。”
不知道村长说的早年是什么时候,但是他跟自己父亲打仗的时候,确实那时候的大魏朝,别说出钱建私塾了,能有粮食活下去就不错了。
回想那时候他们看到百姓的惨状,李重山心里都不免沉重下来了,为了那时候无辜死去的百姓和士兵,还有思念他的父亲。
“话是这般说,你们是读过书有学问有心胸之人,他们那些乡下祖祖辈辈都没识过一个字的,哪儿能有你们这样的想法。”
就差没点明有些人冥顽不化,只想占便宜不想出钱的了。
话里的意思李重山知道,他被村长这话给噎住了,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