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了江东。他并没有急于探望自己的胞兄诸葛瑾,而是积极谋划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反映了诸葛亮政治上的成熟和人品的高贵,所谓不敢以私废公也。而鲁肃居然暗中叮嘱诸葛亮不要告诉孙权以实情,以免动摇其抗曹的决心。
看到这里P民我不禁哑然失笑:首先鲁肃实在是不识人,难道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没有分寸,还需要你来出谋划策?其次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而去蒙骗统帅,实属重罪一条!
孙权收到了曹操的劝降书,大为震恐,开始与群臣探讨。孙权又犯了个错误,这种生死攸关的问题他居然和张昭等一干文官讨论!幸得鲁肃劝谏而心神稍稍安定。鲁肃详细分析了孙权降曹和大臣降曹的不同结果(在曹操遣使要求孙权派子为质时就分析了一次),从而使其抗曹决心稍稍坚定。第二天一大早鲁肃就按照孙权的嘱咐引为相见,当然在打终极boss前诸葛亮还必须先打倒一帮小鬼。
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终于拉开了帷幕。其实P民我一直觉得孙权的这个嘱咐
绝非有恶意,只不过出于待客之礼,认识下自己的“家庭成员”而已;而由于以张昭为首的这帮文官都是坚决主和派,也就是说是坚决主战派的诸葛亮的政敌,所以一场激烈的非难与反非难就在所难免了。
诸葛亮并非市井刁民,绝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作无谓的斗嘴;他明白这场著名的“世纪嘴炮”走着非同小可的战略意义:如果诸葛亮赢了,那么他说服孙权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诸葛亮被辩倒、打成平手或是不去应战,那么后果就会比较糟糕。
张昭首先发难,嘲讽诸葛亮大话空言,给刘蜀黍当军师后刘蜀黍反而江河日下,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张昭的话貌似有理实际上是“选择性失明”,他有意避开了刘蜀黍的那几千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之兵与曹操数十万能征惯战之师的巨大差距,同时他也有意忽略了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刘蜀黍一败夏侯淳,再败曹仁(这两人都分别统帅十万人马)的辉煌战绩;最后还得再申明一下:本来刘蜀黍不会败那么惨,然而他不忍心抛弃追随他的平
民百姓,自甘失败!
诸葛亮闻言并没有动怒,而是不动声色地摆事实讲道理,把张昭反驳得哑口无言。当然了,诸葛亮的一番辩驳并非全无水分,他在刘蜀黍兵力、追随转移之平民人数、每日行程上都“打了埋伏”,但由于是适度的“夸张”,所以并没影响辩驳的合理性。
接下来是虞翻发难。他说的话有一句让P民我至今都无法理解:虞翻所说曹操“平吞江夏”不知是什么意思?根据上下文推断“江夏”应该指荆州,但“江夏”并非荆州的代名词啊!
诸葛亮反驳的时候说袁绍和刘表的降卒是“蚁聚之兵,乌合之众”,这话似乎也有些问题。事实早已证明,袁绍的降卒都很剽悍谋士都很聪慧(武有张颌、高览等,文有辛毗等),刘表的部队虽然训练不足(蔡瑁对曹操说荆州水军“久不训练”,由此可见一斑)但文臣武将素质并不差劲(荆州的蔡瑁、张允、文聘等都是能征惯战之辈,蒯越、王粲、傅巽等都是多谋之徒);而且他们对曹操很是忠诚(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然而这些人却并
没趁势叛曹就是明证)!
见己方的“一辩”和“二辩”都铩羽而归,步涉坐不住了。他指责诸葛亮是想效仿苏秦和张仪来当“辩士”,并无多大本事。但步涉犯了个常识性错误:张仪和苏秦都是时代的弄潮儿,引领天下局势,因此并非所谓无真才实学之徒;因此当诸葛亮抓住这点进行驳斥,步涉之言不攻自破。
接下来东吴谋士薛综反问道汉室天数已尽,曹操如今万众归心,和曹操相争是自寻死路。
这话有明显的破绽,因为这所谓的“天命”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诸葛亮并没从这点去反驳,而是大骂薛综不忠不义,这就在道德层面上宣判了薛综的死刑,让薛综的观点立时陷入流产。
陆绩急了,开始以“血统论”来抬高曹操,贬低刘蜀黍。诸葛亮不动声色,先是掀了其老底,指其以前曾在袁术的宴会上“怀橘”(偷揣橘子),让其论述的可信度大大降低;接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称曹操既然祖上当过大汉丞相,以现在所作所为不仅是国贼而且更是“家贼”;刘蜀黍是当朝皇帝
亲口承认的“皇叔”,拼起爹来并不弱于曹氏;而且英明神武的刘邦同志早先也不过是吊丝一枚,所以说出身并不重要!这下子陆成绩也无话可说了!
见此情景严畯也加入了论战。他说不必与诸葛亮纠缠,此人一篇学术论文都没,没得职称啊!诸葛亮立即反驳道职称和论文并不重要,你们那些破烂论文搞不好不是剽窃就是有偿发表;再说很多博士生还打破头地去给小学生打工呢!这下子严畯无言以对了。
最后程德枢站了起来,说诸葛亮无非夸夸其谈之辈,在真正的大儒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这时东吴方面的智囊团已经是方寸大乱,此次发难不仅内容雷同,而且底气严重不足。诸葛亮更是轻松,随便两下就把程德枢辩得灵魂出窍。
最后东吴方面的骆统和张温还想非难,被突然闯入的东吴老将黄盖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