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顾聿安中了秀才,大家都知道顾家豆腐的顾娘子居然就是县里头名顾秀才的娘子。
顾家豆腐的名气也打开了。
不少人慕名前来,尤其是一些读书人,为了沾沾顾秀才的文采。
不少人都来光顾他们家的豆腐脑和豆腐。
乔婉灵机一动,又在豆腐上面特意印上了不少诗文。
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印上诗文之后,仿佛给这豆腐镀了一层金。
不少人来吃豆腐的时候,看到上面的诗文,立刻感觉自己吃的不是豆腐。
还别说,这个举动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都也吃到顾家豆腐为荣。
乔婉的这一举动,让顾家原本卖的一般的豆腐打开了销路。
原本一天也就是买三四板豆腐,现在已经改成了一天十板豆腐,都有点儿供不应求。
原来的豆腐脑儿两桶多少还会剩一点儿,可是现在已经改成五桶都不够卖。
天天从村里推独轮车到县城来,着实是辛苦。
乔婉和老太太商量了一下。
决定在县城这里租个院子,这样一方面卖豆腐就不用那么辛苦,可以省下来回的路程。
另外一方面顾聿安住的县城来也能和那一些读书的书生多一些探讨功课的机会。
顾聿安不能闭门造车,总得和别人交流交流。
而文人墨客一旦总是会有些诗会,以文会友。
顾聿安既然走上这条路总不能孤军奋战,毕竟无论考的多高,最后都得当官儿。
考虑到打开以后的人际关系和交际面儿,他们搬到县城是最好的。
老太太听了这番话,立马拍板儿拿定主意。
三年多,他们手里已经攒了不少银子。
就是买一个院子都够用。
两个人在靠近书院附近租了一个小院子。
独门独户里面有三间房,重要的是里面有一口井。
这样能方便他们卖豆腐。
而且这个院子就靠着繁华的街市。
只要把豆腐摊子支在门口就很方便。
就是租金不便宜,一年要十五银子。
婆媳两个把院子租下来,这回推着独轮车回去。
搬来县城,他们还得想办法把手里的地租出去,这20多亩地总得找个可靠的人。
租出去之后收租子就是他们每年的口粮。
乔家两口子这个时候找上门来。
主要一听说女婿要搬到县城去,立刻开始担心自己两个儿子和闺女怎么办?
闺女就不说了,已经读了三年书,对于他们这样的,人家闺女都已经养的快和秀才家的小姐一样。
读不读书倒无所谓,这会儿身上已经背上了顾秀才的妻妹的名声,找婆家绝对不发愁。
这两天媒人,都快把他们家门槛踩破。
可是两个儿子怎么办?
结果顾聿安直接开口说了,让两个小舅子也跟着他到县里去。
乔家两口子简直恨不得给女婿跪下磕两个头,要知道儿子跟着去县城以后跟着女婿说不准,也是秀才举人当官的料。
女婿能这么帮衬着娘家自然是对女儿非常满意。
两口子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让两个儿子一定要听姐夫的话。
其实这三年多的时间,两个儿子变化很大,不光知书达理,而且懂了很多道理。
就是因为两个儿子的约束,乔家两口子现在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总是只看眼前。
两个儿子只要拿读书考秀才,拿捏自己爹娘,就足以让爹娘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耍无赖。
或者是浑浑噩噩的贪小便宜。
毕竟秀才的爹娘是要品行端方。
算是给爹娘套上了紧箍咒。
兄弟两个也很高兴能跟着姐夫去县城见识更多的世面,对于他们来说有百利无一害。
很快顾老太太就把20亩地租给了族里的一户人家。
这一家人口多,自家没有地。
而且老实本分。
两家在族长的见证之下签了契约。
事情办完,他们一家几口人带着行李搬到了县城。
三间房一间,顾渊他们两口子住一间,老太太住另外一间则是乔婉的两个弟弟住。
院子最大的好处是灶房非常宽大,正适合他们家做豆腐。
来到新家一家人都很高兴,尤其是老太太这辈子也没想过能不在村里住,跟着儿子来享福。
院子虽然小可是到底跟村里不一样。
老太太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儿子和儿媳妇儿圆房。
这三年她盼来盼去,总算是盼到儿媳妇儿身子养的圆润。
乔婉原本已经及笄,也就是顾聿安是按照他们那个世界的成人标准来要求。
不然的话,乔婉估计连孩子都生了。
老太太偷偷摸摸给他们把新房布置出来。
乔婉忙着出去采购,根本不知道老太太在家里忙什么。
顾聿安是忙着帮媳妇儿去当免费劳动力。
等两人忙活完,晚上吃了这一顿暖家饭。
老太太都不让儿媳妇儿洗碗,直接把小两口赶回了房去。
“行了,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