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和卫军对峙了两个月,才艰难的夺下一城,现在双方又进入了对峙阶段。
有大.炮的话,攻城一下就变得简单多了,哪怕是几米厚的城墙,几轮精准炮.击下来,也会被轰炸到垮塌。
但现在姜国不过是和卫国小打小闹,还用不着大.炮出马。只靠大.炮,是赢不了几场战役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姜国的基础,等到姜国人强马壮的时候,就是大.炮出山的时候。
姜国今年因为打仗,抽调了不少青壮去前线,哪怕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也不高。
唯有蓝河县是特例,今年的粮食亩产高到超出众人的预料。
因为姜蓁有钱,连带着而蓝河县也变得富裕,百姓可以跟官府租用铁质的新农具,还有耕牛,减少了壮劳力不在家的影响。
但这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陈冬所在的农庄,推出的新的种地方法,良种、育苗、粪肥……甚至连种地的时间,农庄那边估算得都比普通人更精确。
今年初春的时候天气寒冷,很多地方都推迟了水稻栽种的时间,导致后期减产,只有蓝河县的百姓,跟着农庄的步伐走,获得了大丰收。
当初为了推广粪肥,农庄一直都对外开放,各乡都能派人来学。
刚开始大家还心有疑虑,见识过农庄的几次丰收之后,现在蓝河县的乡民,都紧跟了农庄的步伐。
陈冬说这几日该种豆了,那各乡就会跟着种豆,陈冬说这段时间该沤肥了,那各乡就会跟着沤肥……
蓝河县的农庄,靠实力取得了大家的信任,让蓝河县的百姓今年都获得了大丰收,名声一下子就扩大到了全国。
有这么一个典型在,连推广粪肥都变得容易了许多。
至少在都邑的街道上,姜蓁已经看不到牲畜的粪便了。
做出这样的成绩,陈冬当然不会谦虚,赶紧上奏章鼓吹大坝和水渠的功劳。
“蓝河县的粮食产量,之所以能翻两倍甚至三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坝蓄水,水渠灌溉……”
“姜国的良田不比宋国少,若是能把大河的水患治理好,全国的粮食产量都能翻个两三倍,到那个时候,我姜国就再无饥民……”
“现在不比从前,有炸.药可以采石,有水泥可以修坝,可以不用征召大量民夫服役……”
陈冬在议事大殿上侃侃而谈,说得连姜王都忍不住心动,侧头对姜蓁问道:“陈冬说的,可是真的?”
其余大臣的目光,也都对准了姜蓁。
淡化其他因素,重点提水渠,是姜蓁和陈冬的共识,所以姜蓁一脸淡定,“我可以为陈冬作保。今年蓝河县的亩产,确实翻了三倍。”
有姜蓁作保,其余的大臣也忍不住心动了。
“老百姓一年能积累三年的财富,长此以往,我姜国必然领先各国。修渠确实是我姜国的百年大计。”
“真这么厉害?可我老家挨着溪水的良田,产量也不见得有多高,这是怎么回事?”
陈冬正经的反驳:“那应该你家的佣耕不会种田。你可以派人去蓝河县的农庄免费学习。”
三倍的产量太让人心动,只要是心有姜国的人,都忍不住会关心。
左相问道:“能不修大坝,只让各郡县自己组织修水渠吗?治理大河,修建大坝,需要大量的钱粮和民夫,国库快没钱了,要是再和卫军对峙几个月,三年内姜国都动不了这样的大工程。”
陈冬一脸无语:“你砍树难道只砍枝丫,不砍主干?只有治理好了大河,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刚刚左相说得有理,刚打完仗,就又征召民夫,难道不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而且你那大坝一旦开始修,至少要拖累姜国十年。”右相抬起眼皮瞄了一眼姜蓁,无情的说道:“反正国库里是没钱的,除非太女愿意拿自己的私库支撑。”
扯到姜蓁,姜王就开口了,“虽说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但以后姜国可百年无忧,治水也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若是人够多,钱够多,水泥和炸.药够多,几年的功夫就够了。”陈冬淡定反驳。
右相:“你这话说得好没意思。若是国库里有足够多的钱,身为姜国臣子,我们又岂会阻你?”
“那就等有钱的时候再修吧。”陈冬没有强求,把手拢在袖子里,默默的退了。
不过今日在大殿上和群臣争论了一番,陈冬治水的官职也定了下来,以后有机会,他就可以直接上。
姜国和卫国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本就不是治水的好时机,他现在站出来,只是先铺垫铺垫,等时机合适,姜蓁自然会帮他。
在和卫国的仗都打完之前,连郭凡都没有冒头,更别说陈冬。
今年姜国的粮食产量虽然不高,但有蓝河县振奋人心,战场上姜国又占上风,所以他们的情况还算好。
只有卫国,战场上没占到便宜,国内的粮食又减产,内忧外患。
两国现在都没有拼老本死战的意思,眼看自家情况越拖越坏,卫王也没端着,主动送质求和。
接到卫国服软求和的信,姜王立马就兴奋了起来,晚上还邀请众位大臣在宫中喝酒赏乐,算是一个小小的庆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