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郑彩一行人从别院正门走入,门前伪装为护卫的雷汜不动声色,带着四五人将正门堵住。
郑彩此时还没有发现什么不妥,等他到吴王朱以海所在大厅外时,远处突然传来
“砰砰砰……”
几声闷响,作为常年和炮舰打交道的郑氏骨干,郑彩当即皱眉,疑惑地向黄斌卿问到
“港外有战船试炮?”
“没有啊,这几天也没有新炮,这不是浪费弹药嘛。”
正待二人疑惑时,郑彩忽然似是意识到了什么,连忙招呼身后护卫
“往回走!从后面杀出去!”
言罢,自己就一马当先,往身后的大门处跑,可等待他的却是数十支冷冰冰的火铳。
这是光烈元年式新火铳第一次实战,数十枚弹丸隔着三四十步就泼了过来,最前方十来个亲卫士卒当即惨叫着倒下,四处飚溅出鲜红血液。
能够选入锦衣卫的将士当然大都训练有素,他们有条不紊抽出纸包弹药继续装填,比起过去明军那种用牛角倾倒火药的装填方式,快了三分之一以上。
对面还没够到自己,这边就已经发射了两轮弹药。
刺鼻的硝烟将整个院子笼罩在内,双方彼此都很难看清楚对方,只是凭借甲胄勉强区分。
“刺刀!”
为首军官一声高喝,数十名锦衣卫将士从腰间抽出一柄圆柄短剑,将火铳枪托抵地而放,把圆柄塞入枪口,用力捅实。
不到一分钟,原本打完就成了烧火棍的火铳转变为一杆六尺的长矛。
数十支锐利带刺火铳结为小方阵,朝向对面狰狞叫嚣的亲卫士卒。
郑黄二人亲卫多是资深海寇出身,这个年代的海战中,接舷近身搏斗依然是主流战术,故而这些个老海盗们,或许纪律上非常糟糕,但武艺和搏杀技艺却是极为高超。
他们手持三尺余的砍刀,身上是轻便坚固的双层皮甲,还有些装备有短身管手铳,面向刺猬般的刺刀方阵,恶狠狠扑了上去。
“弟兄们杀出去!”
刀刃和甲胄、肢体碰撞的刺耳声音与不时响起的铳声连成一片。
“突!”
数十支长矛一齐攒刺,长柄兵器在结成阵势之后,面对手持短兵的近战士卒有着巨大优势,当即让对面留下六七具尸体,冲锋的势头被一下子打了下去。
郑彩带着人冲了一回,发现对面训练有素,技艺纯熟,找不到突破口。
“如此大的动静,外面那几百弟兄呢?怎么没反应?”
黄斌卿有些疑惑,虽说他们将大部分亲卫留在了院外,但两边相距不过一百多米,快步之下,一分钟就可支援过来,这边动静如此之大,怎么还毫无反应,二人不知道的是,院外的亲卫恐怕比他们惨多了……
“快!带人先往外冲出去,回营搬救兵!”
一名带头的将佐在前头大呼,周边却是已然狼藉一片,断肢残臂到处都是,近百具尸体零落四处,血腥遍地。
空气中那股硝烟味依旧刺鼻。
就在一刻钟前,至少数十斤火药在一众士卒休息的空地下突然爆炸。
“轰!”
的一声,整个队伍都陷入了空前混乱,接着上百锦衣卫将士便从别院大门内冲了出来,这些人没有马上和他们交战,而是掏出了身上的一种小竹筒,点燃引线后向被炸蒙了的亲卫们扔去。
这些正是武备局的科研成果之一,早在明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后世手榴弹的“掌心雷”,但这种掌心雷太过笨重,难以投掷太远,而且不易持握。
在朱由榔高额的“发明激励”下,一名武备局的工师提出用竹筒作为容器,在里面掺入一些石子,而后填装火药,装配引线。
相较于传统铁壳的初始手雷—震天雷,这种新式手雷更加轻便,而且杀伤力虽有不如,却也下降不大,一名士卒就可以携带两三枚。
当然,在这个黑火药的时代,这种武器杀伤力再大,也就是那么回事,威慑作用大于直接杀伤。
故而,这玩意更多的作用是制造硝烟,将战场环境笼罩在内。
真正让亲卫士卒们吃瘪的,是这些个锦衣卫身后抬出来的那三门小炮。
全新的设计让虎蹲炮更易于携带,两三个人就能抬起,而且随时可以转移。
这个距离都用不着实心弹,将碎石子、铁屑一类塞进去,直接作为“霰弹”激发,覆盖面极广,一炮之下,周围数人都是满脸溅血。
这些个资深海寇不是没有见过霰弹发射,海战中,两舰接舷,也经常使用类似的射击方法。
但他没想到的是,对方的大炮居然如此轻便,若非挨了打,很多人都还没发现对方阵列里有炮。
随后就是一模一样的套路了,火铳集火射击,退后装刺刀,结为方阵,反冲锋。
“稳住!举矛,刺!”
军官统一的号令之下,上百锦衣将士的方阵稳如泰山,在对方一阵阵冲击中不断向前挤压。
雷汜手擎带刺火铳顶在最前面,手上不断重复标准的刺杀动作。
这套刺杀法是兵部主持,结合军中好手的枪矛技艺总结而出,经过军中诸多将领不断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