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凡视察新落成的天文台,此台建于襄山高处溪水流经之处,海拔足够高保证视野开阔,而且还有襄水在一旁经过,可谓是观测天文的绝佳之处。
新任天文台祭酒陈卓从老家赶来,他是江东人氏,接近五旬的年纪,曾在东吴与大晋国先后做过太史令,出身当地大族,少年时天纵奇才,初入官场便以专业特长受宠,不到三十岁位居东吴太史令,待东吴被晋国攻灭,他换了个地方仍旧是太史令,直到前几年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
离开朝廷短短三年,他躲过了最混乱的一个时期,洛京已经几易其主,朝臣更是换了好几批。就在陈卓在家丁忧的时候,石凡刚来荆州便派人去联系他,在犹豫了几个月之后,陈卓被石凡的诚意打动,加上随后听说张华、华裔等牛人赶赴荆州为官,陈卓便答应来荆州搞天文研究,但必须等他为母亲守丧完成以后。
守丧三年是规矩,石凡不能强求,但天文台可以先建着。为此,石凡让能工巧匠组成一个团队,襄阳技校有高材生参与,马钧的曾孙马匀抽出时间参与,结合各方面的力量,最终修建了这座天文台。
天文台地势较高,向下四五里才是王济的别墅,翻过山另一侧有落成不久的少林寺。石凡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在天文台附近建造房舍几十间,任命陈卓为天文台祭酒,并有副职及从事数人,守卫、杂物、洒扫一应俱全。
这让陈卓很满意,但他最满意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眼前见到的天文台,马匀来江东只找过他两次,双方谈的很深入,等陈卓守丧期满后赶来一看,简直亮瞎了那双眼,不愧是马钧的曾孙,有着鬼斧神工之能,让陈卓大大的惊喜。
陈卓绕着看了一圈,左右观瞧,惊叹之声连连,最后问出的第一句话无关天文,也与技术无关,而是:“此物何名?”
建造的总设计师马匀答道:“水运仪象台
!”
马匀为人木讷,平时不擅长与人沟通,拜访陈卓的时候都是对方一直在说,他只是拿着小本子记。此人“惜字如金”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总觉得他昏昏沉沉的,脑子里不知在想些什么。襄阳技校的学生们送他外号“瘟神”,诸如走路撞树,吃饭没放进嘴里,讲课走错教室还能一直讲完,此类段子有很多。但石凡觉得荆州百姓都得感谢他,这两年城市建设如此之快,河道治理取得突出成效,与马匀以及他的团队是分不开的,荆州涌现出那么多的技术人才,很多是他的同伴以及学生。
陈卓仔细看,仍旧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此天文台与他见过的都不同,底座是一个正方形,下面宽,上面略窄,采用了木质结构,高约四丈多,底部宽约七八步,共分为三层。
最上面是露天的平台,主要装的是观测天文用的“浑仪”,下面由龙柱支撑。陈卓一边摸着,一边感叹,比洛京的更精致!马匀的设计很实用,浑仪上面有移动的屋顶,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既能方便观测,又能防止日晒雨淋,
中间一层是一个封闭的房间,里面放置“浑象”,此处用到了机械装置,靠着机轮带动旋转。这些对马匀来说不算什么,厉害的是此物一昼夜恰好旋转一圈,用一年都不需要调,真实呈现星辰在一年四季里的起落变化。
陈卓很想抱着马匀的头亲几口,他搞了一辈子的天文研究,到头来总觉得自己是个巫师,最大的用处是去皇帝面前解释天文现象,不管哪颗星出事都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有时还要从朝廷里揪出导致星象异常的“罪魁祸首”。唯有石凡告诉他,荆州的天文台只为研究,不考虑人的原因,如果你愿意,可以一辈子不和官员打交道,踏踏实实搞你的研究。
是这句话真正打动陈卓,在历任东吴、晋国太史令期间,他绘制了整个天空的星图,
还做了详尽的标注,给每一座星宫、每一颗星星取了名字,长年累月的观测他们的运行规律。此事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将三大星官体系融为一体,后来人做星图、浑象有了标准教程,为天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在石凡一再要求下,陈卓在守丧期间整理了自己的收获,汇编成一本书叫《浑天论》,虽然销量没有预想的好,但却引起博学苑及地方一些人的兴趣,这次天文台招人,很多都是不请自来,宁愿扫地不要钱也要进天文台工作。
石凡今天亲自出席活动,一同带来的还有供职襄阳旬报的夫人卫烁,以及襄阳书院的华裔与卫玠,博学苑六大院校的官员及学生代表。在石凡看来,这是一件大事,虽然距离改变国计民生还很遥远,却标志着荆州科学研究的又一个开端。他一直深信,前面的诸多铺垫都是为了科技,只有科技的诞生才能彻底改变这个世界。
荒蛮无数年的欧洲一跃成为现代文明之源,离不开瓦特发明蒸汽机,离不开大航海与文艺复兴,离不开接下来井喷式的各类人才。石凡要为东方这片土地带来这些,他致力于发展商贸,他同样试图开辟航海与移民,他要通过教育的普及与书籍的传播开启民智。同样的,他也需要真正有人引领,诸如陈卓天文台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改进,马匀及他的匠人朋友们会推动机械与力学的发展,葛洪、曹梦之等道人在炼丹时化学的发现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