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给自己的人设“减分”。
或许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更重要的事在于:内容为什么被“流量”绑架了?
流量剧的喧嚣与沉默
饭圈早就意识到艺人作品热度和口碑的重要性,一旦有新剧播出,会第一时间刷播放量、奔赴豆瓣打上五星好评。
粉丝明白的事情,“黑子”和“对家水军”也同样明白,所以负面一星短评也随之而来,即使是没有原作问世的,也能像批评其他大ip一样在评论区说上一句“不符合原作”。
豆瓣评分是当今国产剧最权威的评分体系,当评分受到多方冲击、平台沦为“粉黑战场”时,观众将很难在没有看剧的前提下,从豆瓣评分中大概估量出一部剧的质量——毕竟观众的时间有限,可选择的剧集太多,直接从剧集kol获得评价评价似乎又不够“全面”。
他们在微博直接搜索剧名也得不到答案,剧名的因为相关搜索结果会被流量粉丝刷出的数据微博和好评占满。
甚至,就算观众想要客观评价一部戏的制作和剧情,一旦剧集有流量明星参演,最终输出的内容便总是绕不开流量的演技话题。
即使有用户想客观评价剧情,但微博等平台的讨论也会最大程度地偏离剧集本身,反而将重点放在流量明星身上。
久而久之,部分观众出现了类似“一刀切”的选择心理,即有流量明星参演的剧,可以直接放弃。
采用流量明星演戏的影响,不止发生剧集生产后端的营销层,在项目筹备前期和执行的过程中,流量明星们同样可能“影响全局”。
在选角时,片方和平台因为招商、数据等现实问题,会形成重视热度、用流量演戏的恶性循环。而流量明星进组,意味着剧组需要支付高额的演员片酬,片方的制作成本和平台采购成本水涨船高增加,很容易压缩剧本等方面的支出。
早在2017年,网络视听节目协会等行业组织就联合发表过意见,提出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由于剧方需要依赖流量明星的热度,那么当流量明星进组后,剧组的话语权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流量明星。
“在行程编排上,比如剧组今天要转场,要拍很多,但这个流量今天可能今天到了几点就要走,要请假,或者跟男/女朋友吵架了,心情不好,就是不想拍,”艺人经纪老孟告诉毒眸,“这种时候剧组让步,把其他演员调过来拍别的戏,这种情况还是有不少的。”
有海报设计的从业者告诉毒眸,明星方有时会直接对海报制作团队提出需求,比如磨皮、打光甚至番位要求:“可能一个画面有4、5个人,都是一样的光线、统一的氛围,他/她的要求就会让那个人在画面里特别跳脱。”
那么,用流量演戏,还值得吗?
对志在热度、重视播放成绩的片方来说,采用流量明星,意味着在招商和热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像新历的制片人黄蓝就说过,演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与角色的适配度以外,还有平台播出方的要求:“电视剧网剧产品首先是商业产品,商业产品有它的商业属性。这个商业产品的热度,会直接影响广告、资金、收入等现实问题。
当大家无法确定一个没有流量的主演,能否让这个剧获得相应价值的时候,他们都会趋利避害地选择更有影响力的,即所谓有流量的演员。”
毒眸就观察到,某热播剧的粉丝群体,会专门关注猫眼专业版等数据平台和视频平台的热度数据,其中大粉还会号召其他粉丝切号看剧。
粉丝们自有一套对于热度计算的经验,在她们看来,用同一个账号反复观看并不符合平台算法对于播放量计算的要求,只能切不同的小号反复播放。
对于偶像而言,这个问题更加严峻。偶像工业在中国曾经历了超高速的发展,也因此造就了巨大的流量。《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系列制片人吴寒曾向毒眸表示,“中国用三四年的时间走过了海外七八年的路,甚至更快。”
大规模的偶像产出,后续可供承接的渠道却少之又少,不太成熟的成团后端运营、不成体系的打歌舞台活动和尚无标准“综艺咖”的综艺环境,似乎堵死了这些偶像的所有其他通路。“选秀”这一条道路,也随着年初倒奶事件的爆发,被迫按下暂停键。
于是,今年以来,原来以唱跳为生的爱豆们,开始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国产剧里。和头部流量相比,他们的剧甚至不足以到“被讨论”的阶段,大多悄无声息地开播,在粉丝群体里引发一阵狂欢,再悄无声息地完结。
在老孟看来,流量明星的发展受困,会在整个行业内部形成恶性循环。“偶像们没有太多舞台表演的机会,音乐也不再是一门好生意,爱豆们的生长环境不好,所以只能用自己那点儿仅有的流量,纷纷加入到演员的行列中,但这对于其他正统的新人演员来讲,又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在流量明星极力摆脱“流量”这个标签的时候,他们反而想要但是得不到。”
这些“无处安放”的流量明星,只能选择剧集行业栖身,而剧集行业也坦然地敞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