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状状承担了全部泪点;
每一位观众来电影结束后的眼泪,都只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电影故事。
没值回票钱。
刘若音出身高贵,她那份持续经年的爱也挺高傲,可以想见她在执导筒时必然也心存一份清高。
她像是刻意避免用一些很强代表性的时代元素去强拉你怀旧。也像是刻意避免运用撕逼、三角恋、怀孕、车祸这些滥觞情节来拉升故事性。
也许她本意是希望用最平的方式,去讲一个最平的故事,去映照最普通人的最普通青春。
她清楚地知道,同龄男女生的心理成熟太不同步,男孩落后女孩太多,是导致小情侣走不到最后的内在深层因素。为了彰显这一点,她刻意扩大了这种差距,安排小晓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见清只是校园小白鸡,还安排林父与小晓之间跨越代沟的互相理解和欣赏。
她甚至借小晓之口说出“你一点也没成长,一点也没令我刮目相看”这个一针见血的结论。
可以说刘若音本人是看得很透的。男孩子总觉得女孩是因为他一穷二白才离开,事实上多少女孩是目睹男友瞎摆阔、乱打架的幼稚,望着男友在破烂租屋里专心打游戏的背影,无奈地留下一半泡面默默离去。
她刻意安排小晓在见清发达了之后再次因为价值观跟他一拍两散,以此来为所有女孩正名。假如他俩重新和好,小晓不就真成了物质拜金女了?
事实上,小晓这个女孩,透着些许安生的影子,看似洒脱不羁实则重情重义,看似独立坚强实则苦求依靠。她在伤痕累累中不断调整“我要的是什么”的答案,越来越清晰。她通透得令人敬佩,也倔强得令人心疼。
刘若音也许多多少少受了七月与安生的影响才找了周东雨,周东雨也确实能够完美演绎小晓。
可惜在这一点上,刘若音偏偏有些失策了。“安生”的前任爱情并不是大多数女孩的共鸣,相反“七月”的才是。
所以她们中许多人不理解小晓的离去,许多人同情见清的现任妻子。
事实上,的确是小晓成就了见清,但她什么也没得到,就被见清的现任妻子轻松捡了现成。
而电影的受众,又几乎全是婚姻的过来人,他们都已经活在了见清妻子的视角。
见清既不够爱小晓,也不够爱妻子,更不懂得如何孝顺父亲。正如许多男生,既不是真的爱前任,也不是多么爱现任,更不懂得如何爱父母。他爱的只有自己的成就感。
这部平平淡淡的电影里,概括了见清们的混沌,与小晓们的悲哀。它无需感动你,无需求共鸣。
它只是半生沉浮的刘若音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个潇洒的背影。如果没猜错,她应该只会执这一次导筒,所以充分发动了她的能量,组建了豪华的幕后阵容,在选角上也只注重角色贴合度;
对中国电影来说,票房造假没什么新鲜。前有《阿童木》(2009)虚报票房引****介入调查,后有《叶问3》(2016)8000万假票房轰动纪录,如今《后来的我们》预售期涉假票房只不过是其1/6,真不算“成绩突出”。
但回顾近十年“票房造假”历程,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牵扯电影产业链三大核心环节——制片、发行、院线的权力游戏,“头号玩家”在一点点转移,曾经是院线“偷票房”笑傲江湖,后有发行勾结院线“买票房”瞒天过海,如今则有了制片、发行联合票务平台偷梁换柱,玩得院线团团转的趋势。
内地电影的利润分配方式,是电影净利润=票房收入-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即票房收入x税率,此前税率为3.3%)。
为了偷税漏税,影院虚报瞒报票房成风,业内也称这种“虚假票房”为“偷票房”,十年前每年计算机售票系统统计的全国电影票房比市场真实数据“缩水”10%左右,包括《赵氏孤儿》(2010)、《盲探》(2013)、《风暴》(2013)等电影都曾遭遇影院“偷票房”;
以怀念青春的名义,电影《后来的我们》在国内五一档刷屏了。
作为刘若音导演的处女作,上映不满4天,这部电影票房已突破8亿元,刘若英也成为华语影史最高票房女导演,猫眼平台更是预计其最终票房将达到14.69亿元。
不过,在票房节节攀升的同时,关于电影恶意大面积退票,票房造假的质疑越演越烈。目前,国家电影局已介入,电影主创团队和猫眼电影平台也做出了回应。
从杨远恒给孟轻舟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确定,大规模退票的确发生了,但利益相关方却都是一副无辜模样,事件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不甘受骗的网友将刘若音的歌曲作了改变,一时间传遍网络;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退票,可惜你早已关闭,退票的通道!”
后来;
终于在血泪中明白,有些票一旦买下就退不来;
原本还不错的电影,却因为发行方和投资商的幕后操作,引来了骂声一片;
一部商业片,男女主角要引起观众的喜欢非常重要。
比如《寻梦环游记》,男主是个可爱的爱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