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住院部的小花园,找了个地方坐下后,陈岩告诉李松:“心理学是我的爱好。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就想报震旦大学的心理系,硬是被我爸拦下,改成了计算机学院。”
“我觉得你爸是对的,心理学毕业,出来不好找工作。”
“话是没错,不过我始终放不下自己这个爱好,所以在大学期间,我拿下了计算机和心理学的双学位。”
“厉害呀。”这下李松要对陈岩刮目相看了:“难怪你拿着心理学的专著在看。”
“我爸本来不喜欢我学心理学,后来看到并没有影响工作,才不再说什么。但如果我当着他的面说这些事,恐怕他会不高兴,所以要你出来聊。”
“理解。不过我总觉得,计算机跟心理学似乎很不搭界啊。如果这两门学问在你头脑中各自为政,不能融会贯通,那你就只是多了个学位而已,对你的人生并没有太大帮助。”
“你说得对,不过在毕业多年后,我终于有了一些头绪,可以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了。”
李松听了很感兴趣:“要是真能结合起来,那倒是极富创意,市场上类似的产品还不多见,你说说看?”
听了陈岩的介绍,李松有点惊讶。原来,陈岩打算设计一种全新的社交软件,名叫“知心”系统。
目前的社交软件这个领域,早已被巨头们垄断,国外有Facebook、推特,国内有微信、QQ,后来者很难立足。
陈岩当然不可能再去做一个微信,他的想法是让用户使用微信或QQ号来登录“知心”系统,然后回答一系列选择题。
这时,心理学理论就派上用场了。根据用户的回答,“知心”可以了解用户的喜好,乃至三观,并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兴趣群聊天。
现有的社交软件还停留在提供一个社交“平台”的阶段,虽然聚集了大量的用户,但他们需要自己去呼朋唤友。
相比之下,“知心”则做出了重大改变,它运用计算机超强的运算能力,主动帮用户们寻找朋友,效率大为提高。
不过,李松最关心的是,电脑找到的朋友靠谱吗?
陈岩笑着说:“要是一个纯粹的IT男来开发这样的系统,效果肯定够呛。但咱是学过心理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陈岩举了个例子:知心第一批创建的,将会有一个名叫“魔都风土人情”的兴趣群。
看这名字就知道,这个兴趣群是由那些热爱魔都的人组成的。他们当然是通过答题后筛选出来的,但是题目的设置大有讲究。
你不能直接设问:“您喜欢魔都吗?”,因为选项只有“喜欢”、“不喜欢”两个,那些不讨厌魔都的人,也许顺手就选了“喜欢”,但究其实,魔都未必在他们心目中排第一。
你应该这样发问:“请问您最喜欢的城市是哪个?(只能单选)”,选项有苏州、杭州、魔都、纽约、巴黎、首尔……等城市,而且最后必须得配个“以上都不是”的选项。
只有这道题选“魔都”的人,才能说是真正喜欢魔都。
然后让这些人加入到“魔都风土人情”兴趣群,应该就比较有共同话题了。
李松忍俊不禁:像“您喜欢魔都吗?”这种简单粗暴的问话,的确很有程序猿特色。如果让他自己来开发这个系统,肯定也会这样提问,他才想不出陈岩那样的弯弯绕呢。
但是在听了陈岩的设问后,他立刻强烈地感觉到:陈岩的方式明显高明多了。
知心系统如果想正常运转,摸清用户的喜好是关键。李松感到,只有陈岩才能驾驭好这个体系。
他对陈岩伸出了大拇指:“你这双学士学位真不是盖的!尤其是将计算机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后,确实威力无比,比我们这些纯码农强太多了。”
陈岩谦虚地摆摆手:“哥,你就别夸我了,我没那么大本事,光靠我一个人可搞不定这个系统。”
“怎么,还有问题?”
“当然啦。你想啊,把这些陌生人捏合到一个兴趣群里,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不熟,很可能会冷场。”
“嗯,这倒也是,该怎么解决呢?”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一个‘聊天机器人’来活跃气氛。这个机器人要主动挑起相关话题,遇到没人发言的时候,要及时接过话头。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兴趣群的热度。”
李松深表赞同:“没错,确实需要这样的聊天机器人来当群主。不过现在市面上不是已经有聊天机器人吗?”
“现有的这类产品主要是充当客服,回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想要应对兴趣群这样的复杂聊天场景,恐怕还不够,很容易被用户看出破绽。”
李松点点头:“确实如此。就说这个‘魔都风土人情’吧,那必须得对魔都的古往今来、市井百态、方言俚语都要了如指掌,才能答得上来。这种活,我作为魔都外来户,即便亲自上阵,也胜任不了。”
“对。而且你要看到,以后肯定还有‘杭州风土人情’、‘南京风土人情’这样的兴趣群,数量很多,每个‘群主’的知识库都不相同。”
“何止啊?这还只是地域方面的兴趣群,还有音乐、美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