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第179章 商业改革
神武二年的七月底如期到来。
距新政酝酿实施,已过去将近整整八月,在内阁的严厉督促下,七月底,整个南直隶100余州县,总算是再次将田亩数据上报到户部,并将各州县的矿山,林地,果园,荒山的情况也上报至户部。
户部汇总后,比起第一次的数据,第二次的数据,明显有了一些变化。
桑田变成了近2,000万亩,比第一次多了整整五百万亩,水田近4,000万亩,旱田只有1,000万亩,整体的数量也比第一次多出了近千万亩,达到了足足7,000万亩。
这样的数据,无论是马士英还是张嫣,都被惊呆了,朱慈烺却仍皱起了眉头。
7,000万亩说起来很吓人,可前世恐怕光江苏一省就不止7,000万亩良田,加上安徽,怎么着也得有一亿多。
何况南直隶人口密集,不比湖广两广,和河南一样,平原地带基本上都被开发了,是最接近前世的。
前世苏北大米,那可是和东北大米齐名的存在,不可能就这么点田。
想到苏北大米,朱慈烺一拍额头,豁然醒悟,他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自南宋时,黄河便夺淮入海,至今已有数百年。
如今的苏北沼泽湖泊遍布,黄河稍微涨水,便是千里泽国,哪来的良田?
“马爱卿,这份数据朕很满意,朕也相信其真实性,不过朕还是要一一核查一遍的,但朕会一个县一个县的慢慢核查,各县可随时在未被核查之前,上报更新数据。”
虽然内阁已经核查了一遍,但朱慈烺依然还要再重新核查一遍。
毕竟各县的田亩数据上报后,今后就无法再作假了,一劳永逸的事儿,再麻烦都值得。
核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抄家杀人,而是要让各地的官吏都明白,新政面前没有任何漏洞可钻。
所以他才一个县一个县的查,给他们纠正的机会和时间。
“陛下圣明,老臣也觉得再核查一遍最好。”
马士英赶忙说道,他就知道皇帝不可能彻底信任内阁六部和各地官员。
“接下来便是商业政务改革,南京要增设一个农部和商部,朕准备开海禁,收关税,要在沿海各大港口修建码头,设立市舶司,由商部直辖,暂时只在南直隶和浙江两地实施。
除了收关税,各大小城池中的店铺,酒楼,每年还要收取营业税,一月内,南直隶所有各州府县,必须将境内的酒楼店铺统计分类清楚,并评级,然后上报商部备桉,为后续收取营业税做准备,这是如何评级的具体标准…”
朱慈烺说着,便将一本册子递给了他。
商税,除了关税,暂时他也只打算收取营业税。
因为商税不比田税,实在太过复杂,无论是设卡收过路费,还是收作坊主的税,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想要制定出一部完善的收税制度实在太难,想要让各地的官吏老老实实的按照收税制度来收税更难。
至于监督那是难上加难,条件不够,朱慈烺宁愿不收,也不会强收,否则对大明的商业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他才决定只收营业税,毕竟店铺酒楼立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虽然同样麻烦,但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完善的标准,还是可以的。
所有的店铺,将按照城市的大小,和规模的大小,以及种类来划分。
南京,苏州,扬州等大城市为甲级,一些府城,州城为乙级,县城为丙级。
同样店铺酒楼青楼的大小,也分为一至六等。
然后便是种类,如商铺,酒楼,茶馆,青楼,澡堂等等。
只要有固定店铺的都要交税,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则不再收税之列。
青楼画坊将征以重税,至于赌场则要严厉打击,发现一家便查封一家,虽然不可能彻底禁止,但也绝不能放任,毕竟十赌九骗。
总的来说,就是按照城市的规模大小,和商铺的规模大小,以及营业场所的种类来交税。
马士英接过女兵递过来的册子,倒是有些诧异。
他诧异的不是陛下要开海禁,收关税,商税,而是陛下竟然只收这两种。
关税也就算了,可城中店铺酒楼的那所谓营业税,每年能收多少?
不用看册子,他就知道每年收不了多少。
在他看来,竟然要收商税,自然是要在城门口收取进出车马的税,在官道河道上设卡,收取来往商队的车船税,去那些织布纺纱的大作坊收税,这些才是大头。
于是想了想还是说道:“启奏陛下,老臣以为这营业税,应当将各地的大小作坊也纳入其中,还应在河道官道上设卡,收取来往商队的车船税。”
一旁的张嫣也颇为赞同的点点头。
“马爱卿的意思朕明白,朕也想过设卡收税,只是具体实施起来漏洞实在太大,所以还不如不收。
至于各地的作坊,不属于营业场所,不能收营业税,得收工业税,这个朕自有定夺,无需商部负责,商部的主要任务是将关税收好,将各地的商铺统计评级清楚